第四十一章面圣
作者:山樵野夫      更新:2019-07-22 07:56      字数:3487

徐光启家中,学生孙元化,至交汤若望等人早早就来到,并坐在大厅里攀谈起来。陈正涵稍晚赶到,进宅后便在下人指引下进了客厅!陈正涵进厅望见正座一位年越古稀,满头银发,但精神还算抖擞。见到徐光启,陈正涵心里挺激动,这位被后世称颂的明末科学家原来长这样。按奈住心中激动,陈正涵恭正地拱手行礼道:“末将陈正涵叩见徐阁老及各位大人!”

徐光启虽年老,但眼睛倒还好使,他打量一番眼前的少年,长相很是俊朗,而且还有些稚嫩,但在军伍的历练下又从稚嫩的脸上透出一份杀气及刚毅,果然英雄出少年。徐光启对陈正涵满脸的赞意,于是慈详地道:“陈游击果然仪表堂堂,一表人才。老夫百闻不如一见,今天总算有幸一见了。今晚略备粗茶淡饭,一来为你们接风,二两趁此向陈游击帮助吾学生之恩表情,还望陈游击赏脸!”

“孙阁老盛情,下官恐煌受领,做得不好之处还望阁老原谅!”

“呵呵,你们这样拍拘泥于礼节,倒不是徐阁老平日作风啊!老徐啊,你就放弃这繁乱礼节和陈游击好好吃顿饭嘛!”汤若望乐呵呵道。

“这初次见面,礼节还是要做一下。既然老汤你说了,就点到为止,来陈正涵,咱们坐下慢慢倾淡,大家别拘泥礼节了!”徐光启道。

“恭敬不如从命……!”陈正涵回了句便在预留位置上坐下。众人相互敬了酒,天南海北扯了一通。徐光启宴前听了孙元化说了空气动力学一事,于是趁机向陈正涵讨教。陈正涵又在脑海里整理一番,再将这空气动力学深入详细地讲解了一番。这桌上一群理科人才个个听得入迷,纷纷称赞陈正涵的学识渊博。

攀谈一阵,徐光启又推广他所研究的格物的重要性,并概括了格物就是通过观察及了解事件的过程及结果,陈正涵赞扬徐光徐对格物的定义,但又提出了徐光启对格物的认知并不完善。在众人一片惊愕中,陈正涵侃侃地总结了格物至知,只知其过程,但其仍没透彻,必须深入一步研究总结,得出事物理论,如此才能知理运用于实际,成理而如孔孟学问,为天下人而学之。

徐光启听了陈正涵的言论,仿佛吾透了什么。于是便于宴上总结了他自己的不足,认为以前学习推广格物就是忘记总结理论,自己所作书本笔记亦是重视对一器械的制造描述,而没有得出做工原理及理论,让学习和运用的人加以了解和改进。

……!

谈论了一个多时辰,众人才意扰未尽地散开!

这天晚上,崇祯也在御书房里和锦衣卫指挥使,王承恩等人谈议。对于登莱已平定一事,崇祯很是高兴的,但从中他还不能完全相信捷报的所有内容,叫骆养性来商议便是看锦衣卫探子会有什么样的意外收获。而骆养性也探得些许意外情况,首先陈正涵在山东的蜂窝煤生意收入数十万两,骆养性详细报出,然后陈正涵与高起潜闹矛盾之事也做了汇报,但并没添油加醋去陷害任何一方。崇祯对骆养性的汇报非常满意,当场进行了嘉奖。同时又对陈正涵的意气用事感到有些失望,不过陈正涵才华横溢,而且年轻气盛,崇祯觉得年轻人有些鲁莽倒还可以,只要日后加予磨练应不成问题,因此崇祯对陈正涵的看法还是非常信任。

早朝就要开始了,大臣们不分官阶老幼,都早早地来到大殿门外等候开门。陈正涵早早来到等候在门外,不过他却不可以随大臣们一起进殿,而是等在外面,待太监传奂了才可进入,规柜如此陈正涵只好照办,不过此刻陈正涵此刻心里充满牢骚,这早朝也定得太早了,三更刚过便要上朝,自己在队伍里正常都是六点出操。这么早的早朝简直是在整人,不知道朝中大臣们个个养尊处优,怎么就能忍得住每天例行的早朝的,这夜生活是怎么有时间过的,陈正涵想得入神。匆匆赶来的邓玘,牟文绶等人向他问候都不知道。

“陈游击……陈正涵……!”几人连叫几句陈正涵才反应过来。

“哦,邓总镇,诸位将军。末将一时多看几眼这大殿倒是没注意到你们,末将失礼了!”陈正涵挄然道。

“哈哈,正涵你是留恋枕头了吧,这三更半夜的便起床,确实让人难受!”邓玘埋怨道。

“话虽如此,但人家官至尚书阁老还不是照样上朝,我看大家还是别扯这话题,若被那御史言官听到,那就麻烦了!”杨御藩道。

“怕什么,他们文官在前面等,离咱们远着呢,给他们顺风耳也没用!”牟文绶大咧咧道。

聊了一会,这上朝钟声响起,正殿大门吱呀地打开了,门外文武百官开始鱼贯而入,邓玘等人也随着他们身后进了去。陈正涵又独自一人站在外面,望着大殿里的文武官员。

不久,随着公鸭声般的大监声音宣唱后,殿内又传出官员们的万岁齐唱。

崇祯精神奂发,威严地受百官跪拜之后才让众官员平身。随即崇祯又开口道:“众爱卿,早朝开始,有奏的快快奏上!”

首辅周延儒出列,清了清嗓子拱手唱道:“启奏皇上,登莱已平定,得胜而归的文官武将已班师回朝,臣启奏皇上大开恩典,犒赏三军呐!”

众官员随周延儒身后拱手齐呼:“齐开恩典,犒赏三军,吾皇圣明!”

“登莱平定,朕心感欣慰,犒赏三军有功将士势在必行。游击将军陈正涵功劳最大,朕今特许其进殿领赏,以表圣恩!”崇祯开口道。

“宣,游击将军进殿……!”太监们开始传话。

陈正涵在殿外随御林军指引下进了大殿门口,行了一阵在指定位置,御林军卫兵示意陈正涵下跪。陈正涵初次入殿虽有心里准备,但突然间还是一脸茫然,心也不自住地加快跳动,根本集中不了心思去看清崇祯面容,好似自己不亲自在场般的感觉。

崇祯看着缓缓走近的少年,一脸英俊,而且进殿透出一种茫然和不知所搭的感觉。“是了,这就是没经官场陋习污染的牛犊子!”崇祯满意地点了点头。

陈正涵茫然站在那儿,太监王承恩故意大声咳了两下。陈正涵才回过神来,慌张地跪下道:“我……哦不是……臣,陈正涵:拜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啊哈哈……陈爱卿不必紧张,平身吧!”崇祯笑着道。

“好……谢皇上!”陈正涵还有些慌张地道。

陈正涵站去武官这边,一路找了好几个位置都被请了出去,无奈之下走到末尾在一根柱子旁站着。他的幽默行为引得满堂嘻笑,难得一笑的苦瓜脸崇祯今天也大乐了一把,缓了许久,笑意才停了下来!

“王伴伴,宣旨吧!”崇祯幽幽地道。

王承恩回了崇祯便拿出拟好的圣旨宣读:“奉天承运,皇帝召曰……!”圣旨很快宣读完毕,陈正涵官升古北口守备兼游击将军,邓玘同历史没出入,实授总兵兼宣府都指挥俭事!牟文绶实授副总兵但古北口在九边防御中受宣府统属,驻地并没变。杨御藩登莱总兵不变,其死守莱州有功,封征西大将军,并兼受山东兵备道都指挥使。徐从治谢琏等人已入阁,崇祯只是口头嘉将,赏些金银。孙元化将功抵过,但收回其登莱巡抚一职,留任兵部右侍郎节制反正辽东军听候调遣。首辅周延儒用人得当,崇祯大加赞赏,周延儒威信又压了温体仁一头。刘宇烈督抚登莱失利,被革职入狱,今日则被遣戍边境。

王承恩宣读完圣旨,众官又叩头齐呼万岁!崇祯收回喜悦又语重心长地道:“登莱平复,但孙贼尚未完全剿灭,其激戈于鸭绿江口,终是祸害。而辽东,建奴围锦州战事吃紧,诸位臣工有何秒计?”

对于建奴,朝中文武很是禁忌,觉得谁摊上谁倒霉。没被崇祯点到名字都不想提及,不过次辅温体仁却一改反常,站出来道:“皇上,臣认为若要速解锦州之围,非派出一名得力武将不可,如今登莱平复,臣认为陈守备驰援登州再合适不过。”

“皇上,臣反对。陈正涵刚从登来回师,更何况他只是地方守备军户,如此频繁地调动,不合规矩。”徐光启见温体仁借辽东之事叨难陈正涵,惜才之心顿生,于是便站出来反对。

“皇上,臣支持温次辅建议,锦州之围已近一年,锦州守将祖大寿孤军死守,危危可及!若不调派精军驰援,恐怕建奴没攻下城来便主动投降了,此事当尽早了决!”路振飞出奏道。

“皇上,臣附议!……!”七八个大臣出来支持温体仁。徐光启这边,孙元化,徐从治等五人也出来支持徐光启。陈正涵此刻则在沉思着。而首辅周延儒对陈正涵昨日拒绝了他的宴请,心里很不爽,对于这事选择了观望。反正陈正涵的实力还没大到让大家顾忌和信任的程度,不必多找麻烦。

崇祯也是左右为难了,这登莱解决了,但陕西,辽东还在危紧中。这大明就如一个到处漏水的大坝,堵得了东边堵不了西边,自已有意想让陈正涵逗留些时日与他好好谈论,但现在局势,派他去辽东再好不过了。还真是没有其他更好的人选,于是崇祯为难地道:“陈正涵,朕想听一听你的见解!”

陈正涵觉得既然自己现在实力有了质的飞越,而且历史中记载,建奴围攻锦州由于久攻不下,军粮短缺,人因马乏,最终还是选择了退兵,锦州之围自解。自己去了说不定能捡个大便宜,而且还能与建奴会会面,何乐而不为呢,不过还要提醒崇祯防备孔有德才行,所以陈正涵打算将整个辽东计划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