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涵望了望左右,便恭正出列行礼道:“皇上臣认为,辽东战事当驰援,但不能只顾锦州一点。臣思考了一下心里有一全盘计划,不知当讲不当讲!”
“哦,爱卿有何计划尽管道来,朕洗耳恭听!”崇祯见陈正涵要提计划,心里很是高兴,他最欣赏的就是这样的人,先别说日后成与不成,能提计划在崇祯眼里就是大人才,能满足的都尽量满足,实现不了的便砍头,例如备受争议的袁崇焕提出的五年平辽计划,崇祯那是高兴呐。但后来袁崇焕见时间快到,平辽希望半点希望都没有,危急之下慌乱投医,最终将自己的一手好牌打烂,还丢了性命。不过陈正涵倒不会出那臭点子,自己还想多活些时日呢!
见崇祯乐意,陈正涵便信心满满地道:“皇上,其实建奴围困辽东这么久,若臣数千队伍急援,其也因惧两面受敌,又因兵马困乏,粮草不济而退兵。而旅顺及皮岛,尚有孔有德余部虎视,断不能轻视。若孔有德走投无路之际投靠建奴,其定会在建奴支援下攻打旅顺皮岛一带,而旅顺,皮岛如今尚处在动乱之中,不排除孔有德在攻打的同时会再次策反武将,这点必须防备。综合以上原因臣认为,在驰援辽东解围同时,必须将山海关驻军尽出,配合援军尾随建奴威胁,让其更大幅度吐出攻占的土地,同时辽东守军收回失地当择重要关口扼守形成第一道防线与建奴拉据。山海关与旅顺再筑一道防线,以便与前线辽东守军相互依仗形成崎角。构建防御纵深,日后若建奴入侵,辽东守军便仗宁远等城坚守,后方山海关则出兵呼应,建奴便被牢牢挡在关外,若战事吃紧旅顺这边更可趁敌空虚直插敌后方让其前后顾忌,而难而退。还有,辽东虽为苦寒之地,但其土地却肥沃,若能夺回一部分,臣认为当可在第一与第二道防线中尽力安置流民,恢愎生产,就地解决驻军粮饷!而陕西,河南受灾的流民得到安置,内地动乱也得到改善。臣的计划就是如此!”
崇祯听了陈正涵毫无文学水准的阔论,顿时便失望了,这个建议只不过是更多地耗费钱粮,加强防守罢了。而崇祯想听的是何时能平辽,而且花费还不能多。于是崇祯失望地道:“罢了,如今国库空虚,经不起折腾,你要让陕西河南的难民迁去辽东,这路费,安置费用那得要多少?又有那个难民愿意让你调去?陈爱卿还是年轻啊!”
大臣们也觉得陈正涵太过幼稚了,当庭便有十多名官员嘲讽和反对!陈正涵经过先前的出丑,现在在崇祯和各大臣的嘲讽之下面不红,耳不赤。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反正崇祯又不责怪自己,更何况,凭现在大明的实力,想快速扳倒皇太极,那才是愚蠢至极。自己的计策才是对的。
“好了,众臣工没有更好的建议,那就派陈正涵后天驰援辽东。陈正涵谋略不行,但其打仗能力倒是精英,诸臣工就别让陈爱卿难堪了。旅顺一带依朕看来,加强防备也是必要,高大伴,朕命你即刻前往登州,调遣刘泽清部属前往皮岛,让皮岛总兵黄龙将其改编入营增强卖力,另从反正辽东将士中调一千骑兵一道前往!”
“吾皇万岁!”殿下又一次呼唱万岁。
崇祯望了望殿下群臣,威严地宣布道:“今天就到此,早朝结束,陈正涵退朝后留下,朕有事商议!”
三拜万岁后,众臣便在崇祯离开后,有序走出了大殿。陈正涵在殿外等待一会儿,一名太监便前来领着陈正涵前往御书房。这一路走了不知多少廊坊过道,在七拐八弯后才来到了御书房门外。陈正涵给了五两银子那小太监,小太监马上满脸笑意地前去报道。待那太监出来后便对陈正涵道:“陈游击,皇上已等候多时,快进去吧!”
“有劳这位小公公了!”陈正涵客气地回了句。
“陈游击不必客气,这是洒家的份内事,”说完,小太监便径直离去。
陈正涵走到书房门外,想伸手敲们,但刚伸手便又缩了回来,然后在门外做了个拱手道:“臣,陈正涵叩见皇上!”
房里传出崇祯声音:“陈爱卿来了,请进吧!”
“谢皇上!”陈正涵说完刚想开门,门便自动吱呀地被人推开了。陈正涵见门开了便鱼贯而入,王承恩见陈正涵无礼,便嘴动了几下。陈正涵倒没注意,进了书房,陈正涵在崇祯面前再次行礼道:“皇上,臣来了!”
“陈爱卿到了,快快请坐!”崇祯热情地道。
经过朝堂上的一时失态,陈正涵现在镇定多了,并没觉得有必要慌张,于是趁机窥视崇祯一眼,发现崇祯长得倒是英俊,虽然现在他才二十几岁,但经过五年的掌权,已看不出其年轻的容貌。倒是那一弯小胡子更让他看来更老成,仿佛三十几岁的人。他身穿便服,头戴折上巾,但衣服上并没见到补丁之类的,但倒是略显陈旧,有些年代了。偷窥了崇祯,陈正涵才回道:“谢皇上!”然后才恭正地坐下。
见陈正涵坐下后,崇祯才又道:“陈爱卿年轻有为,这挣钱的本事还很厉害,一个蜂窝煤便让你挣得盘满钵溢,了不起啊!”
原来崇祯打起自己挣钱的生意才找自己过来的,难怪一进门便满脸奸笑,不过也好,有皇帝参与,外人就不敢生事了。陈于是陈正涵故作大方道:“皇上,臣确实挣了些银子,但大部分又都用了,如果皇上也想挣些银子充实国库,臣愿将蜂窝煤两成股份”捐给皇上,每月大概可领一万两分红的样子!
每月一万两,一年就是十二万两了,这可比得上京城一年的税收了。崇祯心里盘算着,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不过觉得陈正涵手里还有四万两收入,一年四十八万两,心里又有些不平衡,不过又觉得不能再狮子大开口,只好面带失落地道:“陈爱卿有钱呐,你能不能给出个办法,让朕的内库增加收入?”
经过大殿上的发言,陈正涵明白了崇祯是个急性子,对于土改,征商税之类动了统治根基的改革绝对是不会接受的,弄不好自己反遭罪,只能从一些生意门路迎合崇祯胃口了!陈正涵想通这点,才道:“皇上,发财的机会不是没有,一年挣个三五十万那是易事!”
“住口,陈正涵,你当这儿是什么地方,说话那么粗俗!”一边的王承恩严厉地打断陈正涵的话道。
陈正涵被王承恩吓了一跳,崇祯见王承恩如此,有些不快地道:“大伴,让陈爱卿说,他必竟读书少嘛,说话粗俗点,朕不介意,正涵,你也不必紧张,朕听着开心咧!”
“皇上,臣害怕,你要不怪臣说错话才行!”陈正涵用孩子语气道。
崇祯看着这个嘴末长毛的大屁孩一副可怜相,倒生些怜意,于是慈详地道:“好,朕不怪你!”
见这招有效,陈正涵才又大咧咧地道:“皇上,你还别说,臣还真有一件生钱的本事,臣做了一个纺沙的新机器,一天纺兰:沙是人工的八倍以上,如果咱们开设厂坊生产并降价出售,这沙锭以生意以后便是咱们的了。而且这个生意本钱不大,有三万两便行,这一年收益二十万两不是问题!”陈正涵想到了工业革命的珍妮纺沙机,这个简单容易,现在技术上完全可以实行,于是便想拉崇祯一起搞。
“哦!如此好做?哎可惜朕如果做生意,让大臣们知道了定说朕伤风败俗,与民争利!”
“皇上,这个与臣的名义做,皇上在幕后参与便行,再说了,臣不说,皇上不说,谁会知道呢?”
“恩,正涵你说的也是,这样吧,朕出一万两占六成股份!”
“皇上,臣……哎……好,就依皇上所言。”陈正涵心痛地道。
“正涵为国分忧,朕是记在心里的,现今大明缺钱缺粮,正涵你还有什么好方法呢?”崇祯接着问道。
海贸是现今大航海时代最挣钱的,但要崇祯说服群臣马上开海禁,那是天方夜谈,不过陈正涵觉得,不开海禁同样能挣到洋人的钱。大明海禁,最重要的是禁大明内部的人出海,对于外国商船,他们还持半开放态度,因此大有文章可作,于是陈正涵又道:“皇上,广州府的妈港“今奥门”租给葡人,他们每年的贸易量达上百万两,而咱们大明每年才收三百两的地租及千余两的泊船费,连养活那儿的驻军都难,臣想皇上当要葡人上京谈判,咱们要收他关税,每年收一二十万两不成问题,而且泰西各国贸易都是收关税的,咱们大明不能例外啊!还有臣接触过很多泰西人,他们很希望咱大明像其他国家一样准许他们在京城设立使馆,并获得像朝鲜那样的待遇,他们向皇上上贡贡品,这贡品可以是商品和银子,然后皇上赏赐他们丝绸,瓷器等货物,形成朝贡贸易。如果咱们在京外运河傍腾出一块土地,然后高价租给泰西人们建立使馆进行朝贡贸易,皇上只虽出数千两银子收购一块土地,然后便能卖出数十万两,每年还能收数万两租金和数十万两关税。皇上又再定个贸易准则,要求参与朝贡贸易的大明商人按出资比例获得像盐引一样的商引,皇上也可马上获得数十万的银子,而且年年都有!”
崇祯听得口水都快流出来,大明朝内有汤若望这种洋人当官,对陈正涵所说的崇祯也有接触过,而且崇祯心底也有开海禁增加收入的想法,好几次都被大臣们以破坏祖制的理由怼了回来,陈正涵的办法不就是不用开海禁也能挣泰西人的钱吗?自己就没想到这个办法!?崇祯乐得像七八岁的小孩,兴奋地站起来手舞足蹈地道:“好,陈爱卿,你的点子说到朕心里去了,朕便将以上的事情包给你办,你虽要什么尽管开口!”
“皇上,臣首先虽要银子,然后虽元徐光启大人,汤若望大人及孙元化大人的帮助!”陈正涵回道。
“好,准奏,至于银子嘛,皇拔付三……二万给你!哈哈……陈爱卿,你可别让朕失望啊!”
“吾皇万岁!”陈正涵捡了一大堆卖好还亏本的事,只好心不干,情不愿地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