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周勃复相
作者:韬文略武      更新:2019-08-01 16:44      字数:2277

周勃自罢相之后,回到自己的封地,每天领着儿子周胜、周亚夫、周坚以及自己的亲兵,披着铠甲,带着弓箭,骑着烈马,到郊野打猎,日子过得逍遥自在。

陈平去世后,丞相的位置空了出来,许多人盯着这个位置,跃跃欲试。刘恒从全局出发,觉得陈平生前的推荐很有道理,他综合权衡一番,决定重新恢复周勃的相位。

当朝廷的使者来到绛侯府,传达皇帝的谕旨,他们还在外边打猎,家仆只好先把使者安排到客房,倒满茶水,满脸堆笑地说:“绛侯出去打猎了,麻烦你稍等片刻,容小人把绛侯找来。”

“你快些。”使者不断地催促。

“好咧。”家仆骑上快马,心急火燎去找他们。当他来到郊野,看见十几个人纵马飞驰,弯弓搭箭,射杀野兔。他拿起鞭子,狠狠抽一下厚墩墩的马臀,迎上前去,大声喊道:“君侯,朝廷来人,说有急事找你。”

“吁。”周勃一勒马缰绳,坐骑扬起前蹄,咴儿咴儿嘶鸣,然后落在地上。他瞪起一双虎目,大声喝道:“你说什么?再说一遍。”

“朝廷来使,说有急事找你。”

“知道了,我们这就返回。”周勃一挥手,他的三个儿子以及十几个亲兵紧随他的身后,返回府邸。来使看他走进府邸,拿起圣旨,用清亮的声音说道:“绛侯周勃接旨。”

周勃无暇思索,跪在地上,憨厚地喊道:“臣周勃接旨。”

使者宣谕:诏曰,周勃速回京城。一句话诏谕,什么也没有说。

周勃磕头谢恩,然后吩咐三个儿子以及十几个亲兵,简单收拾一下行李,带一些盘缠,即刻启程。

一路上,他脸色凝重,一句话不说,纵辔疾驰。他嘴上不说什么,心里却不停地嘀咕:“朝廷肯定出了大事。”

几天后,他走进未央宫,来至御前,向皇上行过大礼。刘恒看着他,仍然是那个身材魁梧、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仍然是那个两腮、上下嘴唇和下颌布满浓密胡须的男子汉,不由点点头,满意地说:“陈丞相病故,临终前竭力推荐卿,不知卿有何想法?”

“首先感谢陛下的信任,其次感谢陈丞相的推荐,臣一定殚精竭虑,宵衣旰食,尽心辅助陛下。”周勃想起陈平,心中暗暗感激:“陈平不仅是足智多谋的同僚,还真是一位多情多义的好友。”

周勃复出为相,那些原来跃跃欲试的人死心了,但在朝廷内部也引起不同的反应。有些老成的大臣认为,周勃复相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他功劳大,资历深,深孚众望,没有人比他更合适。有的大臣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周勃钝椎少文,智识短浅,对于决心文治天下的皇上并无裨益,私下里纷纷嘟嘟囔囔:“皇上这是怎么了,难道朝廷离开这个大老粗就不行了吗?”

如果后一部分人单纯是一些平常的大臣,单纯议论周勃也就罢了,然而他们绝不单纯是一些平常的大臣,也绝不单纯议论周勃,他们相当一部分人是那些盘踞在朝廷的诸侯,而且为数不少。

这些人虽然封侯拜爵,但他们在朝廷仍然占据许多重要的位置,不到自己的封地。这一部分人的能量也不可小觑,他们没一个老老实实,在京都天天说长道短,挑拨离间,窥探虚实,伺机生事。

这些人在生活上奢侈浪费,出手阔绰,消耗了朝廷大量府库积存,需要百姓给京城运输大量粮食,给百姓增加很大负担。

种种迹象表明,这些盘踞在京城的诸侯已经成了百姓的负担、朝廷的累赘和皇帝的麻烦,没有起到任何好的作用。

如何把这些人赶回他们的封地,从而达到减轻百姓负担以及让朝廷一班大臣紧紧围绕皇帝转的目的?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为此,刘恒颇动了一番脑筋,这中间当然离不开雒阳才子贾谊的建言献策。

贾谊自从当上太中大夫,对皇上更加忠心。他觉得自己遇到明君和伯乐,有了施展才华的平台,于是他把自己心中所学的知识,全部用到为皇上效劳上。

君臣谈到如何让诸侯回到他们封地,刘恒面色焦虑,摇头慨叹:“诸侯留在京城,不是挑三祸四,就是兴风作浪,惹是生非,同时消耗大量粮食,增加许多负担,有百害而无一利。”

贾谊闪着一双深湛明亮的眼睛,坦言不讳:“臣早就敏锐发现这个问题,认为应该让诸侯回到他们的封地去。”

“让诸侯回到自己的封地,恐怕他们极不情愿。”

“是啊,他们肯定不愿意。但是,如果让他们留在京都,敢问陛下能否安枕?”贾谊反问。

刘恒站起来,不停地搓弄腰中的玉带,良久才说:“朕左右为难。”

贾谊笑了笑,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分析道:“其实,陛下不用为难,让诸侯返回他们的封地,理由可谓充足:一是封地的管理离不开他们,二是他们需要德化封地上的百姓。再说,富贵不回归自己的封地,就好比夜里穿着好看的锦衣,无法在众人面前显摆啊。”

“卿说得有一定道理,不妨为朕起草诏旨。”

贾谊拿起毛笔,在竹简上飞快地写道:

朕闻古者诸侯建国千余,各守其地,以时入贡,民不劳苦,上下欢欣,靡有违德。今列侯多居长安,邑远,吏卒给输费苦,而列侯亦无由教训其民。其令列国之国,为吏及诏所止者,遣太子。

等墨迹晾干,贾谊拿起竹简,递给刘恒。刘恒看了一遍,觉得没有不妥当的地方,便搁在案牍上。贾谊看皇上没有别的事情,离开宫殿,回家去了。

刘恒慎重起见,又把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召集到一块,重新议论这件事,尽管大家站在各自的立场,说了不同的看法,但最后统一意见,决定按皇帝的意志办理。

当皇帝的诏书颁布以后,立即引起轩然大波。那些留在京都的诸侯,一个个牢骚满腹,软磨硬抗,以各种理由赖在京都,就是不走。

刘恒心中十分不愉快,但由于这件事情刚刚开始,他不能操之过急,就这样拖到了11月底,由于天象告变,迷信自己就是上天赤子的皇帝只好把这件事暂且搁在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