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列侯不到封地去
作者:韬文略武      更新:2019-08-01 16:44      字数:3182

近些日子,贾谊明显感到,皇上对他态度冷淡,好像有意在疏远他。他上一个奏本,皇上看也不看,就放到案牍上,再也不提。他不死心,再次上奏,可遇到的情况同上次一样,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他不知道自己什么地方得罪皇上,竟然遭到如此冷遇,与当初优渥圣眷形成鲜明对比。他心里很乱,仿佛悬着十五只吊桶一样,七上八下。尽管官场经验欠缺是他的一个致命的短板,但他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他知道有必要了解一下事情发生的原委。

当夕阳西下夜幕降临的时候,大臣们陆续回家,贾谊找到郎中令张武,他看四周无人,疾步上前,作了一个长揖,笑着说:“张大人,晚上有空闲否?”

张武看是贾谊,圆圆的脸上立即挂上笑容,打哈哈说:“谁找我没有空闲,贾大人找我,肯定有空闲。”

贾谊低声说:“那咱就寻一处僻静的巷子,找一个茶馆喝茶,如何?”

张武心想:“贾谊为人一向清高,王公大臣尚且难入他的法眼,怎么会轻易请我喝茶呢?”刚想婉言谢绝,但他平素比较钦佩贾谊的才华和人品,知道他是一个正人君子,与这样的人交结,没什么坏处,便一口应允:“让贾大夫破费,心中有些不忍。”他简单交代一下手下人,便与贾谊走出宫门,步行来到一条人们轻易不来的巷子。

他们来到怡心茶馆,抬头一看,只见两只大红的灯笼高高悬挂在门榜上,店里点燃几盏青铜烛灯,火柱浸在白色的油脂里,嗞嗞地冒着一缕缕白烟。

店掌柜看到张武,赶紧迎上前来,刚要说张大人,张武把食指伸出,“嘘”一声,掌柜会意,把他们让进一个两人坐的小单间,小单间里灯火通明,如同白昼。

两个人坐下来,相互谦让一番,最后贾谊点了一荤一素,要了一坛十五年的佳酿,吩咐店掌柜上一壶上好的酽茶。

店掌柜满脸堆笑,一一答应,然后轻轻退出房间,准备去了。片刻,店掌柜亲自端上来菜肴、美酒和茶水,放到中间的茶几上,笑着说:“两位大人请慢用,如有需要,小人随叫随到。”

张武沉吟一声说:“你去忙别的吧,没有我的话,任何人不能进入我们的房间。”

“好咧。”店老板答应着,走下楼梯,到前台去了。

房间里剩下张武、贾谊两个人,他们相视一笑,举起酒爵相碰,连饮三次,然后放下酒爵,满上。

贾谊站起来,端起酒爵,客气地说:“张大人,贾谊不才,烦你多次帮忙,心里实在过意不去,请让小弟略表寸心。”

张武呵呵笑着,用十分钦佩的口气说:“先生大才,无人不晓呀,张武乃粗鄙之人,能与先生在一块喝茶聊天,真是借光了。”说罢,接过酒爵,一饮而尽,指着贾谊,欢快地说:“等先生完婚时,我这个媒人一定喝个一醉方休。”

“谢谢张大人。”贾谊举起一爵酒,与张武相碰,豪情万丈,喝了个底朝天。

几爵酒落肚,小房间的气氛活跃起来,两个人的话多起来。贾谊用不解的口气问道:“张大人,我有一事不明,想请教一下大人。”

张武那张圆圆的脸上堆满笑容,轻声说:“什么事,看我知道否?”

“圣上为何近段时间对我很冷淡?”

“这……”张武敛起笑容,沉吟着,陷入深思。

贾谊双目深湛明亮,盯着他,静静地等待他的下文。

张武心有所动,警觉地站起来,打开门,走出门外,看是否有人,见没有人,放心地返回来,“嘭”的一声关上门,坐下来,压低声音说:“贾大人,你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书生,有所不知啊,本来圣上准备提拔你为卿,周勃、灌婴、张相如、冯敬四个老家伙嫉妒如火,多次到圣上那里进你的谗言,说你的坏话,可圣上不为所动,仍然准备提拔你。你猜这四个老混蛋怎么做?”

“怎么做?”

张武气愤不已地说:“这四个老家伙见一计不成,另生一计,竟然跑到太后那里,威胁太后。太后把圣上叫到长乐宫,好好训了一顿。圣上是一个孝子,权衡利弊,不得不听太后的话呀。”

贾谊闻言,如梦初醒,手中的酒爵不由一歪,把酒洒了出去,嘴里小声嘟嘟囔囔:“原来如此,我说呢。”

看着贾谊有些失态的样子,张武痛心地说:“圣上疏远你,实际上是在保护你,防止那帮老家伙继续伤害你,你可不能埋怨圣上。今天的话仅限于你我二人之间,出去后,千万不要说我给你说的,那样的话,你就把我出卖了。”

贾谊莞尔一笑说:“张大人,你把贾谊看成什么人了,贾谊是那种出卖朋友的小人吗?”

“绝对不是。”张武举起酒爵,哧溜一声,把酒送进肚里,贾谊也举起酒爵,不失礼貌地陪了一爵酒。

他们又喝了几爵酒,把两大盘子菜肴吃得干干净净,然后慢慢地品茶,两个人说话还是比较投机的。

等他们走出怡心茶楼,巷子里已是漆黑一片,阒无一人,只有满天的星斗在不停地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到了九月收获的季节,永福与潇潇、贾谊与永丽两对情人完婚了,尽管他们的婚礼皇帝没有亲自参加,但还是派了郎中令张武,代表皇帝本人,送来一份不菲的礼物。张苍、吴公作为贾谊的老师,为他主持婚礼。

经过深思熟虑,刘恒做出一个大胆的决策,免去一半农田赋税。甭看这么简单一句话,却是减轻农夫负担的一项重大举措。

原来西汉王朝一直沿袭汉惠帝十五税一的赋税政策,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刘恒登基,根据形势的发展,实行三十税一的政策。这项政策的出台,深受农夫的欢迎,极大地调动农夫种地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刘恒把授予兵权或者调动军队的铜虎符以及使臣出使的竹使发给各封国丞相和各郡郡守,以保证政令军令畅通无阻。

刘恒曾颁布过遣列侯就封国的诏令,但诸侯以各种理由软磨硬抗,不回自己的封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刘恒在未央宫召见城阳王刘章,叔侄俩做了推心置腹的谈话。

对于这位曾经在铲除诸吕叛乱中立下盖世奇功的侄子,刘恒是不敢怠慢的,他让赵谈搬来一个锦墩,赐刘章坐下来谈话,这是一种很高的礼遇,刘章何等乖觉,立即意识到皇上要给他说重要事情。果不其然,刘章刚刚落座,刘恒便笑着问他:“城阳王,你是朕的侄子,你说说在京的列侯为何迟迟不肯返回自己的封地?”

只见刘章不慌不忙,稍微想一下,胸有成竹地说:“陛下遣列侯就封国,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为何列侯不执行呢?这里边当然有原因,既然陛下问臣,臣不敢隐瞒,愿意直言无隐,臣认为周勃开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头。”

“周勃?”刘恒万万没有想到列侯不就封国与周勃有紧密联系,用惊愕的口气问道:“列侯不就封国与周勃有紧密联系,朕不大相信。”

刘章气愤地说:“周勃貌似长者,实则贪功冒领、尸位素餐之徒。”

刘恒看了一眼刘章,只见他脸色涨红,情绪激动,不由暗暗想到:城阳王对周丞相的偏见很深。

想到这里,刘恒不语,静静地听着,只听刘章毫不客气地说:“当初平定诸吕,周勃只不过深入北军、巧夺兵符而已,然而,却占据首功,臣无论如何不服他的气。”

这个问题说得有些离谱,封赏功臣是众臣所议、皇帝钦定,怎么能单纯归结到周勃的身上?刘恒没心思在这一方面给刘章进行纠缠,捺着性子说:“以前的陈芝麻烂谷子,咱就不提了,你就说如何能让列侯返回他们的封地?”

刘章看这位当皇帝的叔叔不太愿意听自己攻击周勃的言论,心里有些生气,但他是一个极有主见的人,不会因为皇帝的不愿意或者不耐烦而停止对周勃的攻击,他腾地站起来,愤怒地说:“只要周勃带头返回自己的封地,臣立即返回城阳郡,其他列侯也会返回他们的封地,这样一来,陛下的诏书就会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

螳螂扑蝉,黄雀在后。刘恒暗暗叹道:周勃嫉妒贾谊,刘章又嫉恨周勃,周勃处在矛盾漩涡的中心,朕决不能因为周勃一人而让朝廷陷入被动,到了关键时刻,朕只有忍痛割爱。

想到这里,他反问道:“除了周勃外,难道没有别的好办法?”

刘章不依不饶地说:“除此办法,别无诀窍。”话说得很死,说得很倔,丝毫没有半点回旋余地。

刘恒坦然地说:“朕记住你的话,请你保密。”

说罢,叔侄结束他们的谈话,刘章走出未央宫。皇帝盯着他的背影,久久不肯移去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