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老臣攻讦后进者
作者:韬文略武      更新:2019-08-01 16:44      字数:3477

五月,正是百花盛开的季节,只见漫山遍野、寻常巷陌、普通庭院到处是姹紫嫣红,争奇斗艳,芳香袭人。

那位高居在未央宫的刘恒,根据百姓的意愿,经过反复调查、论证,决定废除以言治罪法令。诏书如下:

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也。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其除之。民或祝诅上以相约结而後相谩,吏以为大逆,其有他言,吏又以为诽谤。此细民之愚,无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

自古以来,君王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要倾听民声民意,经常派一些官吏,主动到各地去调查,再把调查来的各种意见集中起来,上报朝廷,周厉王止谤,结果被流放。到刘恒统治时期,他借鉴历史经验,根据当时实际情况,废除以言论治罪,这是鼓励百姓言论自由,充分表达他们心声的一项重要举措。

从此,每当皇帝刘恒车驾出入的时候,遇着官吏、百姓上书,立即停车接受,如果上书说得好,刘恒极口称善,颇为嘉纳,如果上书说得一般或者不好,也不计较,格外包容,鼓励人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有虚心纳谏的皇帝,就不缺直言极谏的人臣。颍川人贾山,涉猎广泛,曾给颍阴侯灌婴当骑士,听说皇帝诏求贤良方正,收集治乱条陈,不由奋笔疾书,借秦为谕,言治乱之道,十分恳切,名曰《至言》。文章大体如下:

臣闻为人臣者,尽忠竭愚,以直谏主,不避死亡之诛者,臣山是也。臣不敢以久远谕,愿借秦以为谕,唯陛下少加意焉。

夫布衣韦带之士,修身于内,成名于外,而使后世不绝息。至秦则不然。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赋敛重数,百姓任罢,赭衣半道,群盗满山,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视,倾耳而听。一夫大呼,天下响应者,陈胜是也。秦非徒如此也,起咸阳而西至雍,离宫三百,钟鼓帷帐,不移而具。又为阿房之殿,殿高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步,从车罗骑,四马鹜驰,旌旗不桡。为宫室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聚庐而托处焉。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邪径而托足焉。死葬乎骊山,吏徒数十万人,旷日十年。

……

今陛下念思祖考,术追厥功,图所以昭光洪业休德,使天下举贤良方正之士,天下皆??焉,曰将兴尧、舜之道,三王之功矣。天下之士莫不精白以承休德。今方正之士皆在朝廷矣,又选其贤者使为常侍诸吏,与之驰驱射猎,一日再三出。臣恐朝廷之解驰,百官之堕于事也,诸侯闻之,又必怠于政矣。

陛下即位,亲自勉以厚天下,损食膳,不听乐,减外徭卫卒,止岁贡;省厩马以赋县传,去诸苑以赋农夫,出帛十万余匹以振贫民;礼高年,九十者一子不事,八十者二算不事;赐天下男子爵,大臣皆至公卿;发御府金赐大臣宗族,亡不被泽者;赦罪人,怜其亡发,赐之巾,怜其衣赭书其背,父子兄弟相见也,而赐之衣。平狱缓刑,天下莫不说喜。是以元年膏雨降,五谷登,此天之所以相陛下也。刑轻于它时而犯法者寡,衣食多于前年而盗贼少,此天下之所以顺陛下也。臣闻山东吏布诏令,民虽老羸瘙疾,扶杖而往听之,愿少须臾毋死,思见德化之成也。今功业方就,名闻方昭,四方乡风,今从豪俊之臣,方正之士,直与之日日猎射,击兔伐狐,以伤大业,绝天下之望,臣窃悼之。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臣不胜大愿,愿少衰射猎,以夏岁二月,定明堂,造太学,修先王之道。风行俗成,万世之基定,然后唯陛下所幸耳。

原来刘恒自继位以来,虽然勤于朝政,但闲暇之余,喜欢涉猎,经常出游,引起贾山的注意,上书切谏。刘恒览奏,很是欣赏,下诏褒奖。

这个时期给皇帝上奏章最多的,被皇帝采纳最多的,还是那位雒阳才子贾谊。他写了许多篇充满哲理的熠熠生辉的文章,在他的文章中,他认为汉朝已经建立二十多年,政局大体稳定,应该改正朔,易服色,大兴礼乐,更定官制等。改正朔,就是改变秦朝以“水”为德,以十月为一年之始这样别扭的历法;易服色,就是改变秦朝服色尚黑的制度,主张汉朝的服色应该尚黄;兴礼乐就是使君臣有别,尊卑有序,强弱有位,使臣不敢欺君,下不敢凌上,卑不敢僭尊,只有这样,国家才能稳固,社稷才能长久。他的奏章充满施仁义、行仁政的爱民思想,洋洋洒洒,草成数千言,厘举纲要,说理透辟,逻辑严密,气势汹涌,词句铿锵有力。

刘恒读了他的奏章,连连叹赏,只是他所提的建议事关重大,涉及面较宽,不便轻易施行。

刘恒把他的奏章让大臣们传阅,相当一批大臣们不赞成他的主张,如丞相周勃、太尉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冯敬等几个老臣,自恃功高,思想守旧,胸襟狭隘,一向尊奉黄老学说,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当贾谊这样学识渊博又有革新思想的年轻士人在汉王朝崭露头角时,他们一方面因他年纪轻、资历浅而看不起他;另一方面又因他才华出众而心怀妒忌。

御史大夫张苍是贾谊的老师,也不赞成贾谊的主张,因为他参与汉朝历法、服色的制定,让自己否定自己,思想上转不过这个弯,刘恒征求他的意见,他连想都没想,一口否决。

就这样,贾谊关于改正朔,易服色,大兴礼乐,更定官制的政治主张因为大臣的反对,而被刘恒暂搁一边。虽然贾谊的这些主张没有被采用,但他发展农业生产、增加粮食储备、遣列侯就封国的主张被皇帝采纳,而且正在付诸实施。

刘恒从内心喜欢贾谊,喜欢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高瞻远瞩,远见卓识,曾萌发进一步提拔他的想法,想把他从太中大夫提拔到公卿,当他把自己的想法交给大臣议论的时候,立刻引起丞相周勃、太尉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冯敬等几个老臣的反对,他们认为,让贾谊这个没有尺寸战功的书生当个博士或者太中大夫,写写文章,发发议论,他们也就容忍了,反正知道他没有实权,起不了太大的风浪,而如果要让他升到公卿之位,委以重任,与他们平起平坐,掌握实权,他们就难以忍受了。

他们众口一词,攻击贾谊:“这个洛阳少年,喜欢没事找事,一心专擅权力,非把国家搞乱不可!”

听了四位大臣的话,刘恒脸色一沉,摇摇头,不同意他们的看法:“贾谊是大汉朝难得的才子,他的文章、才华、见识、人品都是其他大臣无法比拟的,这样的人才我朝不用,太可惜。”

丞相周勃不服气地说:“单纯从文化层面讲,老臣的确不如贾生,但他年纪轻轻,缺乏历练,不知道治理国家的艰难,今天提这样一个改革主张,明天提那样一个改革主张,搞得人心惶惶。”

刘恒不为所动,面带愠色,反驳道:“那要看他提的主张是不是有利于朝廷,是不是有利于国家,是不是有利于百姓,贾谊自从来到朝廷,文章天下第一,政治主张进步,这样的人难道不能当公卿?那谁还能当?”

一句话噎得周勃哑口无言,他们四个人面面相觑,黯然退出宫门。他们受了皇帝的训斥,心里堵得慌,没有回家,围在一块儿嘀嘀咕咕,然后各自坐着他们的车,来到长乐宫,找到薄太后,把他们的意思原原本本说出来。

薄太后可不是那种吃粮不问事的女人,她是一个有相当政治头脑的人,听了几位大臣的话,觉得事态严重。她好言宽慰四位老臣,把他们送出宫门,当即让宦官把皇帝叫过来。

刘恒不知太后叫他干什么,匆匆忙忙赶来,一进宫门,看见太后满脸忧悒之色,不禁感到纳闷,问道:“母后,叫皇儿何事?”

薄太后问道:“恒儿,你的皇位是怎么得来的?”

“那还不是老臣们共同推荐的结果。”刘恒不假思索,脱口而言。

“既然你知道老臣们共同推荐,才当上皇帝,你为何还要触怒那些老臣?”薄太后层层递进,步步紧逼。

刘恒何其聪明,立即意识到四位老臣来了长乐宫,不由怒气填胸,气愤地说:“母后,周勃、灌婴、张相如、冯敬也太无聊了,说我说不动,就来母后这里搞曲线运动。”

听了儿子的话,薄太后脸色骤变,训斥他道:“哀家不管你重用谁,但不能触及这些老臣的利益,把这些老臣惹恼了,他们能把你请来,也能把你送走,信不信由你,哀家是相信的,哀家可把丑话给你说前头了,你仔细掂量掂量。更何况贾生还年轻,有时间熬头,等将来重用他,也不迟嘛。”

刘恒叹口气,无奈地说:“皇儿想重用一个有才华的人,怎么就这么难呢?这群尸位素餐的老家伙,自己没有治理好国家的本事,还要要挟朕不用人才,太可恶,也罢,皇儿听母后的,只好先委屈一阵贾谊。”

刘恒走出长乐宫,心情沉重,他深深知道,自己即位一年多,时间比较短,周勃、灌婴几个旧臣权重势大,根深蒂固,许多方面不能得罪他们,纵然自己爱惜贾谊的才能,但也不能违背权贵的意愿而进一步提拔他。

想到这里,刘恒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皇帝也有无奈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