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尽孝道缇萦救父
作者:韬文略武      更新:2019-08-01 16:44      字数:4699

到了第二天大臣上朝的时间,缇萦领着两个家仆,跪在未央宫的门前,举着竹简,高喊冤屈。

守门的侍卫多次驱逐她,她眼泪一把,鼻涕一把,向他们诉说冤情,最后把侍卫说得心软了,不再驱逐她。第一天路过的大臣没有反应,第二天路过的大臣仍然没有反应,一连几天,没有人理睬她。

“没想到我缇萦千里迢迢来到长安,为爹伸冤这么难?”她立在柔和的春风里,心情郁闷,但她绝对不气馁:“不管困难有多大,我都要想法把诉讼状递到皇上的手中。”

“缇萦,咱们走吧,又是一天白白过去了。”家仆沮丧地说。

缇萦眼睛哭得通红,一边走,一边不停地哭诉。她们正走着,迎面来了一位长得很帅的中年人,一双潭水般的大眼睛闪着热烈的光芒,高鼻梁像一只玲珑剔透的玉器,一张四方脸淳朴无邪,看她哭成一个泪人,不由上前关切地问道:“小妹妹,何事让你哭得如此伤心?”

“大哥,我是临淄人,千里迢迢赶到长安,想为我爹洗刷不白之冤,没想到我跪在未央宫门前好几天,竟然无人过问。”缇萦抹着眼泪,伤心地说。

中年人自我介绍说:“我叫贾永亮,住在城东,不知你有什么冤情,能否告诉我?”

缇萦看永亮不像坏人,就把事情前前后后告诉他。永亮听了她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鼓励她说:“当今皇上宽仁贤德,爱民恤民,一旦获知你爹的情形,定会还你爹一个清白。”

“可我如何才能让皇上知道呢?”

贾永亮皱着眉头,踌躇片刻,然后展开眉宇说:“明天你仍然到未央宫门前跪求,我发动全家人,到皇宫前为你造势,一起为你爹请命。”

“你我素不相识,不知你为何要帮小女?”

永亮慷慨激昂说:“你是一个孝女,能从千里之遥的临淄,来到长安营救父亲,让我这个老长安人深受感动,我会让全长安人都知道这件事情,让他们关心你,关心你的父亲。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正是长安人的本色。”

一番话把缇萦感动了,她好像见到亲人一样,噗咚一声,跪在地上磕头,感激地说:“谢谢大哥,我真是遇到好人了。”

永亮回到家里,把缇萦的情况给家人说了,引起全家人的同情,他们觉得缇萦千里迢迢来到长安,为父亲伸冤,实在难能可贵,纷纷表示支持永亮的想法,帮助这个柔弱的孝顺的小女孩:“缇萦太孝顺,太不容易,咱们应该帮助她。”

“多叫一些人,人多力量大,声势大,能引起朝廷的注意与重视。”

贾大庆担忧地说:“朝廷会不会认为我们聚众闹事?”

永祥笑了笑说:“我们只是正常反应问题,朝廷不会认为我们聚众闹事,爹多虑了。”

就这样,全家出动,动员亲朋好友,说好第二天到未央宫门前,帮助缇萦制造声势。

翌晨,东方吐出鱼肚白,以永亮为首的一百多人聚集在未央宫门前,为缇萦营造声势。缇萦被他们的义举感动了,举着上书,跪在地上喊冤。这下子引起大臣们的注意,他们纷纷停住脚步,询问情况。

郎中令张武路过,看到贾大庆一家,热情与他们打招呼:“你们遇到什么难处,不能直接找我反映,怎么通过这种方式呢?”

“张大人有所不知,永亮昨天遇到一个临淄的小姑娘,千里迢迢来为父亲伸冤,一直得不到朝廷的注意,永亮感到她太可怜,因而产生帮助她的念头。”贾大庆白色的胡须不停地抖动,激动地说:“正好张大人从此路过,你看能不能帮她一下,把她的情况反映给皇上。”

张武走到缇萦眼前,仔细打量她一眼,看见她虽然由于痛哭而眼睛肿胀,但仍然不失清秀,心中自有三分好感。听了她的叙述,大为感动,决心帮助这个柔弱的小姑娘:“好吧,请把诉讼状给我,我直接给皇上说。”

众人嚷嚷道:“缇萦,只要张大人给皇上说,你的事情就有希望,快给张大人磕头。”

缇萦赶紧跪在地上,给张武磕头:“缇萦给张大人添麻烦了。”

张武扭过头,甩开大步,朝宫殿走去。进了政事堂,恰值皇上政事不多,他走上前说:“陛下,臣刚才在宫前遇到贾大庆领着一百多人,为齐国临淄一个叫缇萦的小姑娘鸣冤。这个小姑娘的父亲因为看病致死人命,被判了肉刑,前来长安执行。这个小姑娘觉得他的父亲被人诬陷,千里迢迢随着父亲来到长安,上书陛下,宫中的侍卫多次撵她撵不走,臣觉得她孝心可嘉,因而把她的上书拿来,请陛下过目。”

“呃,一个小姑娘,又千里迢迢来为父亲伸冤,这本身就了不起啊。”刘恒听了张武的叙述,感到十分惊讶,他接过竹简,仔细阅读:“妾父为吏,齐中尝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过自新也。”他连续看了两遍,被缇萦的胆识、孝心和甘为奴婢的自我牺牲精神所感动,动了恻隐之心,几滴亮晶晶的泪花顺着眼角、鼻翼和两颊簌簌而落,忍不住拍案叫绝:“太感人了,张武你快出去,宣缇萦进宫,朕要看一看这个小姑娘。”

看皇上发话,张武疾步走出宫殿,来到宫门外,众人看他出来,一齐围拢上来。他拉住缇萦的手,叮嘱道:“听了我的禀奏,皇上深受感动,要亲自召见你,你这就跟着我,去见皇上。”

“谢张大人,谢众乡亲。”缇萦给张武作揖后,转过身,又给众人作揖,然后跟着张武,进入宫殿。

来到政事堂,见了皇上,缇萦跪拜,脆声说道:“临淄淳于缇萦叩见陛下,祝陛下万岁,万万岁。”

“免礼平身。”刘恒看她果然是个小姑娘,不由从御座站起来,走下丹墀,来到她的眼前,亲切地问道:“淳于缇萦,你今年多大了?”

“十五岁。”

“像你这么小的姑娘,都在家里绣花织布呢,你为何千里迢迢来到京城,难道不怕吃苦吗?”

“为给父亲洗刷不白之冤,即使再苦再累,缇萦在所不惜。”

“当奴婢日夜劳作,没有人身自由,与囚徒没什么两样。你小小年纪,如何受得了?”

“为了父亲,即使刀锯在前,鼎镬在后,缇萦视死如归。”

听了缇萦的话,刘恒鼻翼一酸,眼泪再次淌下来,激动地说:“你真是一个孝顺闺女,你父亲应为有你这样一个女儿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谢谢陛下谬奖。”

“快把你父亲的冤情说来。”

“诺。”

刘恒返回丹墀,坐回御座,眯着一双细长的眼睛,仔细倾听缇萦叙述父亲的冤情,听完后,气愤地说:“临淄郡守荒诞至极,商人之妇的死充其量就是误诊误疗,至于那些没有治疗就死亡的病人,与轻视生命更是沾不上边,谁能保证治一个病人就完全治好?谁能保证有充分精力顾及所有的病人?你的父亲是无辜的。”

说到这里,刘恒果断下令:“朕宣布淳于意无罪释放,让他进宫与女儿缇萦团聚,然后一块回家。”

泪水盈满缇萦的眼眶,她再次跪下来,发自肺腑地说:“谢主隆恩。”

“小缇萦,你说得很对,肉刑摧毁人的机体、肌肤和功能,不利于人们悔过自新,不利于社会发展,朕决心废除它,用一种新的办法代替。你不仅不用当奴婢,不仅救回你的父亲,而且为全天下人办了一件大好事。”刘恒越来越觉得肉刑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不利于皇权的巩固,他看着这个仅有十五岁的女孩,浑身的血液流速加快,几乎要沸腾了,没想到这个小姑娘将促进他废除一种沿用千百年的刑罚,意义深远,彪炳史册。

正说着,淳于意在宫中侍卫的导引下,来到政事堂。因为此前已接到皇帝赦免他的诏书,完全出乎他的预料,因而格外兴奋,一扫沮丧神情,来到丹墀下,跪着哽咽道:“非陛下圣恩,草民后半生将在痛苦中度过。”

刘恒笑着说:“淳于意,你不用感谢朕,如果说感谢的话,你就感谢你的女儿缇萦吧。”

淳于意站起来,拉住缇萦的小手,父女俩相视一笑,然后他们共同跪下来,再次感谢皇上,感谢为缇萦牵线搭桥的郎中令张武,他们走出宫殿,对所有支持他们的人们表示感谢。

贾永亮把他们父女俩邀请到家做客,异乡他地能够得到这么多人的帮助,真是太幸运了。

几天后,他们父女俩告别长安,安然返回临淄。

送走淳于意和缇萦,刘恒仍然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最后拿定废除黥、劓、刖(yue)三种肉刑的主意。

第二天,他毅然下诏,诏书是这样写的:“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欤?吾甚自愧。故夫驯道不纯而愚民陷焉。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过为善,而道无繇至,朕甚怜之!夫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痛而不德也!岂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

丞相张苍接到皇帝的诏书,派差役把御史大夫申屠嘉、典客冯敬、廷尉张释之叫到丞相府,共同商量如何废除肉刑。他虽然八十多岁了,按说过了激动的岁数,但他仍然心情激动地说:“皇上真是一代圣主,虚怀若谷,严于律己,只要出了问题,不管责任在谁,先从自身找原因,作自我批评,我等远远不及。”

御史大夫申屠嘉虽然年龄也不小,但他与张苍相比,还差二十多岁,他是那种一根直肠通**的直人,从来不拐弯抹角。此时,他的鼻头下一撮白胡子不停地颤动,激动地说:“废除肉刑是一件好事,臣衷心拥护。”

典客冯敬用担忧的口气说:“皇上这样做,会不会向一些不法分子发出一个错误信号,认为刑罚宽松了,可以大胆作案,从而使犯罪比列攀升。”

“本官认为冯大人的担忧是多余的。”张释之一双眼睛射出两道正直善良的目光,环扫在座各位,朗声说道:“废除肉刑从某种程度上减轻罪犯的痛苦,增加社会劳动力,有效地促进社会发展,本官敢断言,一旦废除肉刑,犯罪案件不仅不会增加,反而会大幅降低。”

“既然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那咱们就议一下,用什么刑罚代替肉刑。”张苍捻着银白的胡须,满面红光,神采奕奕。

冯敬想了想说:“刖刑改作笞五百。”

申屠嘉爽快地说:“劓刑改作笞三百。”

张释之略微呻吟,说出自己的想法:“黥刑改充苦工,罚为城旦舂。”

“黥刑改充苦工,罚为城旦舂,劓刑改作笞三百,刖刑(断趾刑)改作笞五百。”张苍汇总一下他们的意见,微笑着说:“皇上看了诸位的提议,一定会很高兴,咱们这就进宫,禀奏皇上。”

四位大臣坐上车,直奔未央宫议事堂。进了殿门,刘恒正坐在御座等他们,他们行过君臣大礼,然后把他们改定刑律的结果禀奏刘恒。

刘恒再三权衡利弊,觉得他们的提议可行,欣然批准:“卿等辛苦了,为天下百姓又办了一件大好事。”

“废除肉刑在历史上是一次伟大的壮举,充分展示陛下勇于革除弊制的胆略和胸襟,体现陛下大仁、大慈、大德、大爱、大善的情怀,功在当今,利在千秋,名垂青史,万古流芳。”张苍在群臣中德高望重,被称为“人瑞”,他活了这么大的岁数,还没有见过像刘恒这样一心为民着想的好皇帝,不由激动万分。

“卿过誉。”听了张苍的赞誉,刘恒感到很高兴,但他头脑清醒,用异常谦虚的口吻说:“朕不要什么圣主、明君和仁君的虚名,朕要脚踏实地为百姓干几件摸得着、看得见的实事,让他们切切实实感受到改革给他们带来的实惠,于愿足矣。”

“陛下圣明,虽古之成康不能媲美。”四个大臣一起跪伏地上,鼻翼翕动,嘴角颤抖,心中像掠过万钧雷霆一样,掀起惊涛巨浪,久久难以平静。

“那就颁发诏书,在全国迅速推行。”刘恒果断下令。

“臣等遵旨。”四个大臣站起来,走出未央宫,去安排相关事宜。

诏书颁发后,社会好评如潮,都夸奖皇上、缇萦给老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皇上就像钻到咱百姓的心中,把咱想的全考虑到了,真是急百姓所急,忧百姓所忧。”

“缇萦小小年纪,经过千辛万苦,到长安上书皇上,不仅尽了孝道,而且为全天下人办了一件大好事,自古罕有呀。”

……

废除肉刑是中国刑罚史上著名的改革,是从极端野蛮残酷向相对宽缓逐渐过渡的一个划时代的重要里程碑。缇萦上书救父不仅成为全国孝道的典范,同时对推动刑律改革作出巨大贡献,因而被百姓交口称赞,万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