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 章 移民实边 寓兵于农
作者:韬文略武      更新:2019-08-01 16:44      字数:7185

晁错是颍川(今河南禹州)一位读书人,生于公元前200年,年轻的时候曾在轵这个地方,向一个名叫张恢的先生学习先秦法家申不害和商鞅的“刑名之学”,因为天赋聪颖,刻苦用工,文采出众,于公元前171年当上太常掌故。太常掌故是起草判决书的一类官员,而判决书要求写得很有文采,晁错文字功夫好,理所当然被选为太常掌故。据说晁错在这个位置上干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受到上司高度重视和青睐。

秦始皇焚书坑儒,给中国文化造成巨大损失,很多典籍失传,或者流散在民间。《尚书》是一部重要著作,到了刘恒当皇帝的时候,懂得《尚书》的人寥寥无几,其中一个叫做伏生的儒生,对这部经典比较精通。

为让这部经典更好地传承下去,刘恒派官员在济南找到这位儒生,谁知这位儒生已九十多岁,耄耄之年,行走不便,根本经不起路途遥远的颠簸,无法到长安传经授宝。

既然伏生不能来,那就派人去,派谁去呢?皇上经过慎重考虑,对太常说:“卿选拔几个可造之材,到济南伏生家里去学《尚书》,决不能让这部经典在朕的手中失传。”

就这样,太常选来选去,选了晁错和其他几位热爱学习的官员,到济南伏生处,学习《尚书》。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一晃几年过去,晁错学成归来,向皇帝刘恒禀告自己的学业。他既把伏生授课的前后经过详细禀告,又结合自己这几年的学习心得体会,洋洋洒洒,谈吐自如,让刘恒双眼一亮,刮目相看。刘恒对他给予高度评价,并对他的去处做了妥善的安排:“这是个人才啊,这个人才不能浪费,让他去辅佐太子吧。”

皇上一句话让晁错时来运转,他做了太子舍人(秩六百石,选良家子孙任职,轮番宿卫,似郎中),后来又升为太子门大夫、太子家令(太子家总管,秩八百石),开始被皇帝启用。他原来学的是法家学问,现在又学了儒家学问,他把二者成功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学问大长,名声大噪,讲起话来头头是道。他是一个有思想的人,非常关心国家大事,虽然在太子府做一个家令,官职不大,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时常研究国家大事。

太子是储君,是皇帝的继承人,平时不管政事,天天跟他谈学问,坐而论道。通过平时接触,他用自己渊博的知识、新颖的观点、滔滔的雄辩不断影响太子以及太子周围的家人,他们对他很崇拜,并给他起了一个“智囊”的外号。

汉初政治主张清静无为,动不如静,以柔克刚,那些高级官员一般是贵族、功臣,有的是当年跟着刘邦一起打天下的,大家对于像晁错这样一个靠着夸夸其谈就被太子青睐的“黑马”,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甚至恨之入骨。

然而,晁错的性格可用“峭、直、刻、深”四个字来概括,就是严厉刚直、刻薄寡恩的意思,不讨大家喜欢。想想也对,谁也不会喜欢这样性格的人,谁也不会跟这样性格的人成为好朋友,而没有好的人缘,没有好的人脉,在人际关系复杂的朝廷又如何混下去?

说起晁错的几篇重要政论文章,那可以说切合实际,见识深刻。他作为太子家令,辅佐刘启当然是他的重要职责,但他凭着敏锐的观察力,对当时匈奴做了比较透彻的分析,用他那如椽的巨笔,撰写出几篇非同凡响的政论文章。

公元前169年,匈奴侵扰狄道,陇西军民同仇敌忾,英勇杀敌,取得以少击众、以弱胜强的胜利。胜利的消息传回长安,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也极大地鼓舞了时任太子家令的晁错。他对过去抗击匈奴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当时汉匈之间形势对比和汉朝当时的实力进行认真总结,用犀利的文笔,洋洋洒洒写出《言兵事疏》,提出守边备塞的正确政策和一整套抗击匈奴的战略战术。全文如下:

臣闻汉兴以来,胡虏数入边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高后时再入陇西,攻城屠邑,驱略畜产;其后复入陇西,杀吏卒,大寇盗。窃闻战胜之威,民气百倍;败兵之卒,没世不复。自高后以来,陇西三困于匈奴矣,民气破伤,无有胜意。今兹陇西之吏,赖社稷之神灵,奉陛下之明诏,和辑士卒,砥砺其节,起破伤之民以当乘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大有利。非陇西之民有勇怯,乃将吏之制巧拙异也。故兵法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

臣又闻用兵,临战合刃之急者三:一曰得地形,二曰卒服习,三曰器用利。兵法曰:

丈五之沟,渐车之水,山林积石,经川丘阜,草木所在,此步兵之地也,车骑二不当一。土山丘陵,曼衍相属,平原广野,此车骑之地,步兵十不当一。平陵相远,川谷居间,仰高临下,此弓弩之地也,短兵百不当一。两阵相近,平地浅草,可前可后,此长戟之地也,剑盾三不当一。萑苇竹萧,草木蒙茏,支叶茂接,此矛铤之地也,长戟二不当一。曲道相伏,险隘相薄,此剑盾之地也,弓弩三不当一。士不选练,卒不服习,起居不精,动静不集,趋利弗及,避难不毕,前击后懈,与金鼓之指相失,此不习勒卒之过也,百不当十。兵不完利,与空手同;甲不坚密,与袒裼同;弩不可以及远,与短兵同;射不能中,与无矢同;中不能入,与无镞同;此将不省兵之祸也,五不当一。故兵法曰: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敌也;卒不可用,以其将予敌也;将不知兵,以其主予敌也;君不择将,以其国予敌也。四者,兵之至要也。

臣又闻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夫卑身以事强,小国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敌国之形也;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今匈奴地形技艺与中国异。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疲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此中国之长技也。以此观之,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陛下又兴数十万之众,以诛数万之匈奴,众寡之计,以十击一之术也。虽然,兵,凶器;战,危事也。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之间耳。夫以人之死争胜,跌而不振,则悔之无及也。帝王之道,出于万全。今降胡义渠蛮夷之属来归谊者,其众数千,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即有险阻,以此当之;平地通道,则以轻车材官制之。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横加之以众,此万全之术也。

在这篇闪耀着思想光辉的文章中,晁错对激励士气、选择良将做了重要论述,阐述了地形、士卒训练有素、武器锋利三者之间的关系;对汉匈双方的长短之处做了具体分析,指出匈奴军有三大长处,汉军有五大长处,汉军应该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对汉朝地广人众,可以兴数十万之师,以十击一战胜匈奴充满信心;同时建议“以蛮夷制蛮夷”,利用义渠等族归附的几千人,发给他们精良的武器装备,让他们把守险阻的地方,共同抗击匈奴。

《言兵事疏》上奏朝廷后,得到皇帝刘恒的赞赏。他特意赐给晁错一道诏书,嘉勉有加:“卿思虑缜密,深识幽显,剖析利弊,见解透辟,意境壮阔,内容丰富,切中要害,乃万全之术,无愧于智囊之称,朕心甚悦。”

受到皇帝的嘉勉,晁错上奏疏的积极性更高了,针对刘恒即位后奉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极大促进农业发展和商业繁荣,但由此也产生谷贱伤农,地主商人对普通百姓兼并加剧,大批百姓离乡背井,流离失所,社会矛盾日趋激化的现象,他写出《论贵粟疏》,及时提出重农抑商、入粟于官、拜爵除罪等一系列主张,这对发展生产和巩固国防,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全文如下: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署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chèn)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夫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夫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时有军役,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

这篇文章与贾谊的《论积贮疏》一脉相承,通过正反两方面对比说明重农贵粟对于国家富强和百姓安定生活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逻辑严密,立据充足,说理透彻,是对贾谊重视农业思想的进一步完善。

匈奴自从退出边境,嚣张气焰并没有得到沉重打击,每年对汉朝边境仍旧骚扰不断,烧杀奸淫,无恶不作,云中、辽东和代郡被杀一万多人,牲畜被掠夺无数。汉王朝饱受其害,不得不采取和亲政策,另外加强边疆防卫。

很快,晁错写出《守边劝农疏》和《募民实塞疏》,上奏皇帝。《守边劝农疏》一开头指出轮流戍边的弊端,总结秦朝戍边政策的历史教训:“臣闻秦时北攻胡貉,筑塞河上,南攻杨粤,置戍卒焉。其起兵而攻胡、粤者,非以卫边地而救民死也,贪戾而欲广大也,故功未立而天下乱。且夫起兵而不知其势,战则为人禽,屯则卒积死。夫胡貉之地,积阴之处也,木皮三寸,冰厚六尺,食肉而饮酪,其人密理,鸟兽毳毛,其性能寒。杨粤之地少阴多阳,其人疏理,鸟兽希毛,其性能暑。秦之戍卒不能其水土,戍者死于边,输者偾于道。秦民见行,如往弃市,因以谪发之,名曰谪戍。先发吏有谪及赘婿、贾人,后以尝有市籍者,又后以大父母、父母尝有市籍者,后入闾,取其左。发之不顺,行者深恐,有背畔之心。凡民守战至死而不降北者,以计为之也。故战胜守固则有拜爵之赏,攻城屠邑则得其财卤以富家室,故能使其众蒙矢石,赴汤火,视死如生。今秦之发卒也,有万死之害,而亡铢两之报,死事之后不得一算之复,天下明知祸烈及已也。陈胜行戍,至于大泽,为天下先倡,天下从之如流水者,秦以威劫而行之之敝也。”

紧接着,晁错认真分析匈奴人时来时去、经常骚扰的特点:“胡人衣食之业不著于地,其势易以扰乱边境。何以明之?胡人食肉饮酪,衣皮毛,非有城郭田宅之归居,如飞鸟走兽于广野,美草甘水则止,草尽水竭则移。以是观之,往来转徙,时至时去,此胡人之生业,而中国之所以离南亩也。今使胡人数处转牧行猎于塞下,或当燕、代,或当上郡、北地、陇西,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陛下不救,则边民绝望而有降敌之心;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已去。聚而不罢,为费甚大;罢之,则胡复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

当刘恒读到此处,非常振奋,拍案叫好,扭头呼来谒者,吩咐道:“你去把太子家令晁错宣来,朕要召见他。”

“诺。”谒者奉令走出殿门,去传唤晁错。

谒者走后,刘恒一口气读完晁错的奏章,只见晁错在奏章最后根据本国实际,提出移民实边、寓兵于农的主张: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具蔺石,布渠答,复为一城其内,城间百五十岁。要害之处,通川之道,调立城邑,毋下千家,为中周虎落。先为室屋,具田器,乃募罪人及免徒复作令居之;不足,募以丁奴婢赎罪及输奴婢欲以拜爵者;不足,乃募民之欲往者。皆赐高爵,复其家。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郡县之民得买其爵,以自增至卿。其亡夫若妻者,县官买与之。人情非有匹敌,不能久安其处。塞下之民,禄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难之地。胡人入驱而能止其所驱者,以其半予之,县官为赎其民。如是,则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非以德上也,欲全亲戚而利其财也。此与东方之戍卒不习地势而心畏胡者,功相万也。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亡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亡系虏之患,利施后世,名称圣明,其与秦之行怨民,相去远矣。

刘恒读完晁错的奏章,不由啧啧称赞:“真是一篇好文章,字字珠玑,句句在理。”他掩卷深思,余兴未尽,站起来,走到窗前,哗啦一声推开窗扇,深深呼吸一下庭院中的新鲜空气,叹道:“朕好久没有读过这么好的文章了。”

正在感叹之际,谒者走进来,告诉皇帝:“晁错正在宣室殿恭候陛下。”

刘恒迈着轻盈的脚步,走进宣室殿,只见两腮瘦削、双目炯炯的晁错正在等他。能得到皇帝单独召见,晁错的心情无比激动。刘恒坐进御座,让宦官给晁错搬过来一个锦墩,晁错拘谨地坐下。

只听皇上亲切地说:“朕读了先生的《言兵事疏》、《论贵粟疏》、《守边劝农疏》和《募民实塞疏》,觉得先生真是费了一番心血,把汉匈双方情况分析得很透彻,令朕耳目一新。”

“承蒙陛下夸奖,臣不胜惭愧。”晁错谦虚地说。

“至于如何抵御匈奴?卿已经在文章中说得很清楚了,朕想问一下,你是怎么想出这些措施的?”刘恒眯着一双细长的眼睛,仔细看着晁错,觉得眼前这个人绝对是一个善于动脑、善于总结的人。

晁错翕动一下鼻翼说:“面对汉匈边界严峻的形势,臣虽愚钝,但日有所思,夜有所想,终于想出移民实边、寓兵于农的措施。”

“这个措施不仅在当今适用,对后世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陛下一夸奖臣,臣都有些脸红。”晁错的两腮泛起红晕,有些不好意思。

刘恒笑着说:“为较好地落实这些措施,朕决心听取卿的建议,让利于民。”

晁错感念皇上英明,便直抒胸襟:“臣的建议概括起来无非三条:一是在边地建立城邑,招募内地百姓迁徙边地,每个城邑迁徙千户以上的居民,长期安家落户,先由朝廷供给住房、衣食、耕作农具,耕地种田,直到能够自给为止;二是按军事组织编制移民,构筑防御工事,实行军事训练,平时耕种,战时出击;三是凡能抵抗匈奴人的侵扰,夺回被掠夺的财富,由官府照价赏赐一半。”

“匈奴侵扰狄道之后,朝廷开始采取移民输粟、加意边防的措施,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措施。在此基础上,卿又系统总结出移民实边、寓兵于农等一些更加完整的措施,实在难能可贵。”刘恒用满意的、嘉许的口气肯定了晁错的主张。

“臣以为贵在实施这些措施。”晁错迎着皇上明亮的、温和的眼光,鼓起勇气,斗胆直言。

说到这里,刘恒敛起笑容,严肃地说:“朕不仅大力推行卿的三条措施,同时还要在北部、西部边地设置六牧师苑令,建立大型马苑36所,用奴婢3万人,养马30万匹,因为马匹已成为朝廷和国家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

“鼓励百姓养马,满足边防需求,这一举措太伟大。”晁错咂摸几下嘴辰,由衷地赞叹道:“陛下圣明。”

刘恒兴奋地说:“等这些措施一旦实行,朕相信将改变单一轮换屯戍制度,既有利于对边郡的开发,又大大加强抗击匈奴的防御力量;既有利于百姓休养生息,不影响内地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又为将来子孙后代彻底解决匈奴问题打下基础。”

君臣二人谈锋颇健,对于如何移民实边、寓兵于农进行热烈讨论,逐渐达成成熟的共识。

在谈论过程中,刘恒亲身感受到晁错的深谋远虑,认为他是当世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才,选他为太子家令选对了。最后,刘恒用欣赏的口气说:“卿今后有事没事,多来找朕,朕十分看好你。”

自从这次谈话结束后,移民实边的政策在境内开始紧张有序进行,刘恒始终用一颗炽热的心,用一双敏锐的目光,用一颗冷静的大脑,不断关注这件事情的进展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