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整顿官风严要求
作者:韬文略武      更新:2019-08-01 16:45      字数:2716

俄顷,在春陀的导引下,御史大夫陶青满头大汗赶到宣室殿,向皇上行过大礼,偷看皇上一眼,小心翼翼问:“陛下招臣,有何急事?”

从皇上的脸上,陶青没有看到什么异常,只听皇上和缓地说:“朕刚才与丞相、廷尉商量减轻笞刑,联想起最近一段时间百姓舆情,他们反映朝廷官员接受下级吃请、利用手中的权力贱买贵卖等不廉洁行为,因为你负责纠察、劾奏、收缚和审讯有罪的百官,故而把你找来。”

陶青赶忙下跪,叩头谢罪:“这都是臣失职所致,有负陛下,请陛下治臣之罪。”

皇上宽容地说:“卿快起来,朕绝无怪罪你的意思。”

“谢陛下。”陶青站起身,春陀递给他湿毛巾,他擦一把脸上的汗珠,然后坐下,静静地看着皇上。

“当务之急是如何遏制这股不正之风,不能任由它蔓延开来,继续侵蚀其他朝廷官员,危及江山社稷。”刘启对腐败深恶痛绝,他敏感意识到,如果不能从根本上遏制腐败,腐败必将成为危及刘姓江山社稷的重大隐患。

听了皇上的话,陶青基本号清皇上的脉搏,揣摩透皇上的心思,他不愧是一个经验丰富的监察官员,顺着皇上的语气,有条不紊地说道:“常言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事实证明,没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朝廷官员会各行其是,因此,朝廷应该制定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百官的言行。”

张欧咂吧着厚厚的嘴唇,客观分析说:“应该看到,大多数官员是好的,只有极少数官员吃吃喝喝,贱卖贵买,从中牟利,败坏朝廷形象,给皇上脸上抹黑。”

申屠嘉跺一下脚,严厉地说:“张欧大人所言极是,正是这些极少数混在官员队伍中的老鼠,让朝廷在百姓的心目中大打折扣,绝不能让一个老鼠坏了满锅汤的现象再出现,老朽绝不相信,以陛下的英明,治不了几个小贪官!”

刘启皱一下眉头,冷峻地说:“治国必先治吏,治吏严字当先。不怕官吏不聪明,就怕他奸诈狡猾;不怕他不勇猛,就怕他暴戾待民;不怕他不富有,就怕他贪得无厌。对这些极少数腐败官员,朕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严加惩治,绝不姑息迁就,养虎遗患。”

张欧到底是一个厚道人,所提的惩治措施相对宽容:“朝廷官员如果接受下级的宴请,吃吃喝喝,奢侈浪费,虽然可以不追究刑律责任,但必须自己掏腰包,按价偿还,不能白吃白喝,吃吃喝喝绝不是小事。”

“如果官员利用职权,贱买贵卖,从事经商,实行官倒,投机倒把,除没收赃物外,要按盗窃罪论处。”申屠嘉素来以严厉著称,此时态度鲜明,绝不含糊。

“如果发现官员在任免这个特殊而又敏感的时期,有跑官买官、行贿受贿、卖官鬻爵、徇私舞弊者,除削去官职,没收赃物,然后下狱论处。如果无职可削,罚金二斤,并勒令交出所受财物,下狱论处。”陶青看皇帝主张从严,丞相抢在自己的前头,拿出严厉的惩治措施,便不肯落后,提出自己的建议和主张。

刘启瞟一眼张欧,不满地讽刺他一句:“廷尉的心肠过软过善,如何制服那些触犯刑律的腐败分子?”

张欧受到皇上的讽刺,辞色不挠:“陛下,这世上除了割肉痛,就是拿钱让人心痛。如果官员吃了宴请,到最后让他自己掏腰包,岂不是既没面子,又折了本。”

“隔靴搔痒,不痛不痒。”陶青附和皇上,对张欧冷嘲热讽。

“对贪墨官吏的仁慈、庇护以及纵容,就是对大汉朝的犯罪。”申屠嘉脸色涨红,情绪有些激动。

刘启站起身,在丹墀上来回走几步,稍微思考一下,立即把对张欧不满的情绪平抑下去,沉静地说:“也许朕要求严苛,也许张欧这样做,分寸掌握得更好。”

陶青看皇上改变语气,顿时感到尴尬,但他性格机敏,赶快见风使舵,迎合皇上:“陛下英明。”

申屠嘉却是个倔脾气,不知道迎合皇上,瞪一眼陶青,心中暗暗不爽:“真是一个马屁精。”

刚才君臣之间的拌嘴,只是君臣之间发生的一个短暂小插曲,丝毫没能影响皇上的决策。为活跃刚才因为龃龉而造成不愉快的气氛,刘启把几个人的意见汇总后,幽默地说:“刚才卿等考虑很周全,但百密一疏。”

“疏漏什么?”

“如何奖励举报者?”

“对呀。”三位大臣的眼睛都把目光集中到皇上的身上,不约而同地说。

刘启胸有成竹地说:“其实很简单,把所没收的财物全部用于奖励举报者。重奖之下,必有勇夫。”

“陛下圣明。”

皇上看大家思想统一,让春陀叫来中书令,说明大意。中书令援笔挥毫,一气呵成。皇上看后不错,命令颁布天下。

一转眼,一个月过去。御史大夫陶青想通过明察暗访,抓几个腐败“老虎”,给皇上露一手,不料他越心急,越抓不住“老虎”。

抓不住“老虎”,拍几个“苍蝇”总可以吧,但自皇上的诏书颁布之后,朝廷官员纷纷金盆洗手,即使有胆大包天者,纷纷转入绝密的地下活动,极少有顶风作案的傻瓜。以陶青的机敏,竟然一无所获,气得他一蹦三尺高,咆哮如雷,大骂手下人无能,可骂归骂,贪腐官员隐蔽较深,他一个没抓住。

当明媚的阳光透过宣室殿的窗户,折射到皇上的案牍,几只黑色的小燕子落在窗棂上,呢喃轻语,引逗得皇上兴趣盎然。他看一眼机敏干练的陶青,用柔和的、富有磁性的声音问陶青:“治理违法官员活动开展一个月,情况进展如何?”

陶青脸色羞红,垂头丧气给皇上禀告:“陛下,臣愚钝无能,既没抓住老虎,也没拍住苍蝇。”

听了陶青的回话,刘启一张脸上本来挂着微笑,慢慢消失,一双澄澈透明的眼睛射出两道逼人的光芒,看着陶青,像看一个陌生人,良久才说:“卿绝非偷奸耍滑之人,竟然毫无所得,是何原因?”

“一则陛下诏书颁布天下,大多数官员能够对照圣旨,自我纠错,及时收手;二则极少数贪官墨吏尽管抱着蒙混过关的思想,但他们的行动变得更狡猾,更隐蔽,更难以发现。”

刘启品味着陶青的话,尽管陶青言语间有恭维他这位皇上的意思,但诏书颁布之后,大多数官员们认清形势,对照检查,严于律己,这种现象岂不令人欢欣鼓舞?想到这里,他嘴上冷冷地说:“卿刚才的话似乎有些道理,但卿作为御史大夫,也就是朝廷的亚相,不能说起原因来头头是道,办起事来毫无进展。”

“臣有负陛下,请陛下治臣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之罪。”

刘启鼻子哼一声,轻轻地说:“怎么?卿想撂挑子,想得倒美,可现在尚且不到追究责任的时候。朕不想治卿的罪,望卿将功补过,干出一番名堂,给朕看一看,证明卿绝非无能之辈。”

“诺。”

刘启挥一下手,示意陶青退下。陶青浑身不自在,行过礼,退出宣室殿。等他走出殿外,抹一把额头上冒出的汗珠,暗暗庆幸自己度过一关。他回到衙署,召集心腹,督促他们加大办案力度:“你们要用心办案,在短期内挖出几个蛀虫,给我长长脸,让我到皇上那里能够交差,要知道,我现在天天提心吊胆,见了皇上,像老鼠见了猫一样。”

“诺。”心腹们答应着,心事重重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