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
作者:江阳书生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6209

虽然东南西北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但是人们在面对星空图时,还是习惯性地以自己为基点,将右手方向称为东方,将左手方向称为西方。天狼帝国的标准星空图是以天狼星系为中心的,阿地利亚星际联邦的控制范围便在帝国的正右方向,麦哲伦星际共和国在帝国的左前偏上方,于是当时的新闻媒体就将暴雨星系一带称为东部战场或者东线,将耐安迪戈星系一带称为西部战场或者西线。后世的史学家们也沿用了这一说法。

战斗是在东西两线同时展开的。

※※※

银河历一一四年九月一日凌晨三点,阿地利亚先遣舰队在拉塞尔克罗威上将的指挥下,向天狼帝国东线战场的前沿阵地发起了猛烈攻击。

这一战,阿地利亚谋划已久,投入了6个兵团的兵力,共计战舰三十二万七千四百艘,兵员六千八百四十五万人。

拉塞尔克罗威上将号称阿地利亚第一猛将,素以英勇无畏攻势犀利著称,但他却绝不是一个鲁莽的人,否则早已经失去数十年来辛辛苦苦建立的赫赫声名。拉塞尔克罗威对线性防御阵可谓再熟悉不过了,这数十年来,他一直都在跟这种阵形打交道。对于这种阵形,他是又爱又恨。攻击这种阵形就像以拳击水,自己首先已经立于不败之地,只要不过于贪心,把握好撤退的时机,就能以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大的战绩。可是你也很难将它一拳击碎。

这一战,拉塞尔克罗威上将没有留预备队,因为他的身后半小时航程之外还有4个兵团,随时准备增援他们。没了后顾之忧,拉塞尔克罗威便把全部的心思放在进攻上,力求尽快打通出口,取得全面进攻天狼帝国的桥头堡,他可不想在这狭窄的通道口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那样即使最终击溃敌舰队,只怕也配合不上麦哲伦星际共和国的攻势了。为了避免被包围或者形成拉锯战,拉塞尔克罗威非常注重攻击的效率和质量,他将先遣舰队按兵团分为6个战斗群,展开了梅花状的多点攻击,希望借此强力一击打乱帝国舰队的阵形,再用紧接而来的第二波攻击迫使天狼帝国的突破第一道防线,最不济也要迫使他们将战线后移,抢占通道口的控制权。

天狼帝国在东部战场的第一道防线布置了4个兵团,相隔600光秒的第二道防线还有2个兵团,共计战舰三十一万二千二百艘,兵员六千三百七十九万人,虽然在舰只和兵员的数量上比对方稍微少一些,但是装备上占有一定优势,综合来看,这一战双方的实力大致相等。

天狼帝国的东线总司令就是号称“金色盾牌”的汤姆斯威尔金森上将,时任帝国星际舰队副总司令,这一次受命指挥东线战场。汤姆斯威尔金森是帝国军方最负盛名的防御战专家,曾经以一个舰队的兵力将三倍的敌军阻止了一个月之久。这一战帝国的战略简称“东防西攻”,因为阿地利亚星际联邦无论疆域、兵力、物力都要明显优于麦哲伦星际共和国,帝国的第一号预案就是在东线战场采取防御战略,必要时不惜以空间换时间,尽力拖住阿地利亚,阻止其快速前进。与此同时,在西线投入优势兵力,全力进行反攻,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击败麦哲伦舰队,然后挥师东进,对阿地利亚形成夹击之势。正是在这种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汤姆斯威尔金森来到了东线战场。

※※※

阿地利亚发动攻势的时候,天狼帝国前沿阵地的大多数官兵还在睡梦之中。然而这一时期的搜索系统和预警系统已经相当先进,上千光秒范围内的一举一动都无所遁形,系统的自动化程度也相当高,想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然袭击几乎是不可能的。这边阿地利亚舰队刚一行动,突前的帝国远程预警舰已经发现了,信息自动传回舰队,每一艘战舰上立即响起了凄厉的警报声,战舰的磁力护罩、炮门和飞弹发射孔自动打开,和衣而睡的官兵一骨碌爬起来,一边揉眼一边跑,虽然忙乱了一些,但是不到三分钟已经各就各位,作好了战斗准备。

阵形是早已布好的,拦在华沙谷地的出口处,这是阿地利亚通往天狼帝国的必经之路,因为另一条路需要绕过卡文西里星际委员会,路途遥远,只是补给问题就难以解决。汤姆斯威尔金森在战术上主张求稳少变,不到生死关头绝不肯冒险,这一次也不例外,老早就摆出了时下流行的线性防御阵,不过由于兵力充足,这一座阵式比一般的线性防御阵纵深要大得多,阵形也要厚实得多,同时还建立了第二道防线,当然这第二道防线的两个舰队也可以看作是预备队,这样就进一步增强了防守的韧性。

战斗是从常规的飞弹对攻开始的,交战双方在300光秒之外就以远程飞弹互射。这种战术军事上称为“全覆盖”,就是用大量的镭射波制导飞弹组成一张严密的有时甚至是多层的攻击网,向敌方整个阵地罩下去。这种攻击没有特定目标,不讲究攻击的精确性,也不可能对敌人构成重大威胁,因为在这样的空间里,只要不遇到磁力场、离子流等特殊情况,同时足够从容并有一个不太差的炮术士官,你甚至可以用舰炮打下飞弹来。这种所谓“全覆盖”战术的目的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为第二轮的飞弹攻击创造条件,二是逼近对方或阻止对方逼近。

拉塞尔克罗威和汤姆斯威尔金森都是本着这样的目的来组织战斗的。双方刚刚把飞弹发射出去,立即就发现了对方的飞弹群,马上又投入到紧张的拦截工作中去。首先是自动防御系统射出的热源弹,交织成一片明亮的光幕,紧随在己方飞弹网之后向前迎去。然后是锡片、波源弹,这些防御措施就将消灭绝大多数的飞弹,对于少数几个漏网之鱼,官兵们可以轻轻松松以飞弹甚至舰炮将其击毁。不到三分钟的时间,双方的攻击网和防御网已经交错而过,刹那间无垠的星际空间里爆发出数以百万计的耀眼光球,犹如无边无际的无声焰火,一闪而逝。

在这样狭窄的空间里,如此密集的飞弹一齐爆炸开来,冲击波和高速离子相互碰撞激荡,所形成的风暴旋涡是复杂多变且异常惊人的,一艘艘战舰在这风暴旋涡中颤栗挣扎,谁也不能完全保持原有阵形,双方接近的速度明显慢了下来。

有人说,落井下石就应该在对方处境最艰难的时刻下手,战争中却将这种无耻的思维奉为金科玉录。就在双方战舰与离子风暴激烈对抗的时候,第二轮飞弹已经发射出来,不过这一次倒是汤姆斯威尔金森抢先下手,因为他的舰队一直呆在原地,受到的冲击相对小一些。

由于离子流的影响,这一次的飞弹再不是直线飞行,常常会突然加速、减速和转向,其飞行轨迹极为复杂,发射者根本无法把握,就连舰载大型电脑也难以在较短时间内计算出来,拦截起来自然更不容易。

在这种情况下,拉塞尔克罗威和汤姆斯威尔金森都不敢大意,热源弹、波源弹、锡片一批又一批地放出去。由于离子流的冲击,此时这些被动型防御武器的作用已经大大打了折扣,虽然防御网已经增加到三层甚至四层,仍然有大量的飞弹破网而出扑向双方阵地。

这时飞弹离舰队的距离已经很近,被动型防御武器基本不能起作用了,于是一枚枚拦截导弹激射而出,战舰上射程比较远的镭射炮、激光炮、电磁炮也纷纷发射,千千万万道青白的火焰夹杂着无影无形的电磁波划过漆黑的长空,与镭射飞弹迎头相遇。

转眼间,本就汹涌澎湃的狭窄空域爆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激发出更加狂乱的风暴,处于阵形前部的战舰相互碰撞,双方舰队再也难以保持原有阵形。更为严重的是,这一轮的飞弹双方都没有也不可能全部拦截下来,相当数量的核子飞弹直接命中了突前的战舰,这些战舰虽然都是双方舰队中防护能力最好的,也经不起如此猛烈密集的打击,顿时一艘接一艘地爆炸开来。在舰船爆炸过程中,猛烈的冲击和剧烈的震动也引爆了核融合反应炉,冲击波的威力顿时增强了许多倍,使临近的战舰也遭到了灭顶之灾。

这一场飞弹对射,天狼帝国飞弹拦截成功率98.3%,损失战舰三千六百七十二艘,阿地利亚飞弹拦截成功率95.7%,损失战舰五千四百八十五艘,除了空间位置和攻防姿态的差异之外,这种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双方装备和科技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