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帆战船在“长江号”旁停住,搭了跳板,上来了一队军士,站在船头。只见这些士兵,俱都是手执利刃,短衣短打,腰扎鸾带,下有绑腿,头上裹着黄巾,包住头发。其中一人,红袍、红马褂,马褂中央绣有一团牡丹,内有职衔“军帅”二字。周中华看见这些人的打扮,便已知道这些都是太平军的士兵。
那些军士叫道:“军帅大人检查船只,船上是谁主事,快来回话。”
吴德格连忙从舵室里走出,满脸堆笑的说道:“我们是大英帝国的外交官员,请问你们谁是长官?”
那名绣有“军帅”字样的人说道:“我乃殿左指挥、提督水营副使罗大纲将军麾下,军帅张广才。怎么,你们是英国人?谁是领队之人?这艘军舰要开往何处?”
“这位是我们大英帝国的香港总督兼出使中国全权代表文翰先生,我们正前往江宁,也就是你们的天京,去会见你们的天王。”从船舱中走出数名洋人,其中一人居然能用流利的汉语说话。随着他的介绍,一名五十岁左右的英国人来到了船头,神情倨傲,不发一言。
那用汉语说话的乃是文翰的翻译,名叫密迪乐,他拿出一封公文,递给张广才,说道:“这是我们的证明文件,请将军察看。此外,为了表达诚意,请将军看清楚,我们这艘并不是军舰。”
张广才接过文件打开,太平军士兵高举火把,火光之下看的清楚,上面的文字分别为英语和汉语,角落上盖有印章。张广才又仔细看了看这艘船,果然不是军舰。张广才于是说道:“此事我要禀报殿左指挥罗将军决断,请你们在此等候。”说完便下船而去。
周中华一听船上居然是香港总督兼英国大使文翰,不禁暗自心惊,这文翰冒着风险,如此秘密的前往天京,究竟为了何事?
此事还得从数月前说起。
当时太平军进攻江宁,指日可下。上海道台吴健彰吓得肝胆俱裂,惶恐不已。他因见太平军势大,难以抵挡,利令智昏之下,居然派人找到上海的英国领事阿礼国,请求英军派兵舰救援。阿礼国遂向英国香港总督兼出使中国全权代表文翰报告此事,并建议,英国可乘此机会出面帮助清廷镇压太平天国,从而可以向清廷索取更多的特权。
阿礼国在报告中说道:“当前的时机看做一个机会,以无限制进出最僻远的禁区为条件,把皇帝从迫在眉睫的瓦解情势中援救出来,从而大大地扩张自己活动领域。” 藉此获得“无限制进入内地和沿海一切口岸,在北京建立直接外交关系,以及鸦片的合法化。”
文翰乃指示阿礼国伺机与两江总督陆建瀛就此事谈判。不料太平军进军神速,江宁城不久便被攻克,而陆建瀛也死于城中,谈判亦未能成行。
于是,文翰改变计划,派翻译密迪乐秘密潜至前线,了解太平军情况。听取了密迪乐将收集到的情报作了汇报后,文翰认为,清朝政府在南中国的统治权已不复存在,如果英国进行干涉,与太平军发生冲突,很有可能会陷入一场激烈而长久的战争中。
文翰于是向英国政府报告,建议宣布“中立”,并希望与太平天国领导人接触,谋求新的合作关系。
文翰在向英国外交大臣的报告中说道:“此行目的是向各方面说明,目前英国是守中立的,藉此可对举事者揭破上海道台所捏造的无稽谣言,此举也许会发生效果,诱使举事者的领袖们宣布他们对待外国人的意向。”
英国政府随即批示,同意文翰前往天京,考察太平天国实际情况,探寻其领导人对英国的态度,再作下一步决定。
十几天前,文翰及其随行人员翻译密迪乐、帮办事务吴德格等乘坐皇家海军“哈尔士”号军舰从香港来到上海。文翰在准备前去天京前,与阿礼国再次商谈。
阿礼国指出,为了表示诚意,并且防止出现意外,最好不要乘坐军舰。“哈尔士”号的舰长费尔班虽然不以为然,但文翰接受了这一意见。
于是英国领事馆便准备在上海的外藉商船中寻找、租借一艘。谁知这些商船一听是去天京,个个都不敢去。无奈之下,正准备还是乘坐“哈尔士”号军舰时,亨利驾驶的“长江号”铁甲商船此时正好来到上海。
这“长江号”虽不是军舰,然而装备了最新的铁甲防护,阿礼国立刻觉得这艘船极为理想,于是派员与其接触商谈。一谈之下,这艘船居然答应。于是便有了租借“长江号”商船,秘密访问天京之举。
约有一炷香时间,又有几名太平军的官兵跟随张广才来到船上。当先一人,身材高大,满脸虬髯,威风凛凛头戴角帽,身穿红袍,外罩黄马褂。马褂上绣有团龙,在前面正中一团绣中有两个字:“检点”。
张广才说道:“文翰先生,这位是便我们镇守镇江的副将,殿右检点吴如孝吴将军。”
听了密迪乐的翻译后,文翰说道:“原来是吴将军,幸会幸会。本人奉英国政府委派前往天京,就有关外交事宜会见你们的天王。”
吴如孝道:“奉殿左指挥、提督水营副使、镇江主将罗大纲将军令,贵使臣赴天京拜见天王,我们可以放行。但你们不可带战船随行。”
文翰奇道:“我们这艘是商船,不是军舰!”
吴如孝右手一指,说道:“不错,这艘不是战船,可那跟随在你们这艘船后面的是什么?”
众人往后一看,不知何时,后面居然跟上了好几艘木帆船。文翰忙说:“将军阁下,那不是我们的船。请您务必相信。”
吴如孝说道:“不是你们的船,那是哪里来的船?”伸手从张广才手中接过千里镜,仔细察看。此时帆船越靠越近,千里镜中渐渐看见,居然是清军的水师。
吴如孝虎吼一声:“这些是清妖的水师,你们居然勾结清妖,想要偷袭我的炮台。”
文翰连忙解释:“将军阁下,这些清朝政府的军舰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我们更不可能勾结他们来袭击将军。” 吴如孝一想也是,这洋人应该没有与清妖勾结,否则此时船上这些洋人纯属羊入虎口,没等攻占炮台,他们可得先垫背了。
吴如孝手一挥,说道:“放这些洋人先过去,让我们的炮台好好收拾这些清妖。”
所有太平军官兵立刻离开“长江号”,亨利连忙拔锚起航。不一时,便听见岸上的炮台发出震天的响声,炮弹呼啸飞出,扑向江中的清军水师。霎时间便有几艘清军水师战船被击中,火光熊熊,其余的战船连忙撤退,不敢再向前行进。
原来这些战船乃是上海道台吴健彰所派。他暗暗打听到英国人秘密访问天京之举,于是安排数艘水师战船,由副将李德麟统率,跟随英舰前往,伺机向太平军袭击。一者希望借此打击太平军,二来希望破坏英国人和太平天国接触。不料刚刚到达镇江水面,就被发现。太平军在焦山上的炮台发炮猛烈攻击,清军战船只好败退而走。
“长江号”开足马力,向上游航行,不时仍听到江面上传来的火炮轰鸣声。英国人都心有余悸,幸亏未带军舰而来,否则以此时焦山上的火炮之猛,即便是战舰只怕在这江中也要如同活靶子一般,断然讨不了好。目睹了这一切,周中华也对太平军的作战能力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次日下午,“长江号”终于来到了天京江面,抛锚停靠。谁知此时江边的炮台竟也以隆隆的炮声向这艘不速之客致敬。文翰忙命令随行的翻译密迪乐、帮办事务吴德格和英军中尉汤姆逊等打起白旗,先行上岸,通传禀报。片刻后,炮声始停。
周中华站在船上凭栏而望,只见南京北临长江,四周群山环绕、首尾相连,灵气氤氲。
南京城古称建业、金陵,自东吴大帝孙权建都于此,便以“六朝古都”,“虎踞龙盘”而闻名天下,襟带长江而为东南之形胜。至清朝时乃称江宁,为两江总督的驻节之地。
此时这座千年的古城又成为了太平天国的小天堂,江宁也已改为了天京。城墙依旧,江水自流,无声无语,阅看着这历史的变迁。
此处负责防守的乃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部下,殿左检点张遂谋,人称张瞎子。他听说有英国的使臣来见天王,不敢耽搁,立刻向翼王报告、请示。
石达开得知此事,乃命令,允其上岸,暂住馆驿,等候宣召。
见英国人上岸去联系,周中华忙和亨利商量能不能混上岸去。亨利听到周中华想要上岸,惊讶的说道:“怎么,你要到强盗窝里去吗?”
周中华道:“亨利,这些人不是强盗。他们是起义者,是为了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而起义。我很想知道他们的具体情况,也好选择站在哪边。”
亨利对周中华做了一个手势,既有佩服之意,又有赞他了不起的意思。二人商议之后,决定先去偷听文翰等人是如何安排,看看是否有机可乘。
密迪乐、吴德格和汤姆逊等回到船上后,将石达开已然允许他们上岸等候召见之事向文翰汇报。那汤姆逊有些紧张的说道:“总督阁下,江宁城中的太平军人数众多,据说不下百万。我们只有二十多人的海军士兵,这也太……。”说到这里,言下之意不言而明,太危险了。
密迪乐也说道:“中尉说得没错,我们这么一点人,在江宁城里面就像一滴水掉进了大海,连影子都没有了。”
周中华和亨利二人一直在舱外偷听,听到这里,亨利计上心来,向周中华使了个眼色后,走了出去。
亨利推开舱门,径自走到文翰身前,说道:“尊敬的总督阁下,我是原皇家海军副司令威灵顿将军的儿子,我也是皇家海军的退役军人。我可以和船上的几十名水手临时充当英国海军,一起保护阁下的安全。”
文翰此时正在后悔没有多带些人来,听亨利一说,顿时楞在那里。仔细看这个船长,确实和威灵顿上将有些相像。文翰说道:“怎么,你原来也是皇家海军吗?”
亨利说道:“请阁下稍等片刻。”
亨利将所有水手召集说明情况,接着众人又匆匆返回各自舱室。不一会,这些水手全部穿着海军军装排成队列站在甲板上,而亨利也是军官打扮,来到文翰的舱中,请他出去检阅。
文翰一见,立时大喜,同意了亨利的建议。
原来亨利所召集的这些水手,居然大多数都是皇家海军的官兵,皆是因为在军中飞扬拔扈,不守军规,乃至被除名,无奈之下只好跟随亨利出来“捞世界”。这些人,连同亨利在内都带有军服在身边,此时取出,赫然便组织了一支小分队。虽然没有长枪,但每人都有两支左轮,警戒守卫,应该绰绰有余。
亨利又再取出自己的一套服装,让周中华换上。周中华身材本来就和亨利相仿,换上这一身英军军装,再戴上军盔,罩住大半个脸,嘴里说的是英语,混在众人之中和英军全无两样,几可乱真。
如此文翰在“一大群”英军军士的卫护下,终于登岸,进入了天京。虽然与天京城中号称百万的太平军相比,多了二十几个人根本是无济于事,然而此时多一个人总好过少一个人,壮壮胆也是好的。众人被安排在馆驿中暂歇,等待消息。
石达开将此事向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禀告后,二王均表示,由石达开、韦昌辉两人先行一起会见,摸清来人的意图后,再作道理。
这日晚上,周中华本想摸出馆驿,探一探天京中的虚实。无奈太平军对这些洋鬼子看守甚严,周中华只好打消念头,等待时机。
次日,英国人由殿左检点张遂谋引导,来到翼王府拜会北王韦昌辉和翼王石达开,周中华也跟随在队伍中一同前去。
不料到了翼王府的门口,却被卫士阻拦,翼王府的承宣官石永闳出来传令,英军“长枪手”不得入内,只允许文翰率“随员”入内。
这“长枪手”其实便是文翰原本所带的英军,因为携带的俱都是步枪,此时竟然不得入内。而所谓随员,却包括了“长江号”上的一众水手,众人所配的两支左轮手枪,乃是美国人的最新产品,体积小巧,藏在身上,外表一点看不出来。
文翰此时啼笑皆非,无奈只好壮起胆子,带着密迪乐、吴德格和亨利、周中华等“随员”进入,汤姆逊和其他英军只得在门外守候。
方才众人一路来时,街上围观之人甚多,周中华躬身弯腰,帽盔压额,不敢抬头。此时随着文翰等进入了王府,周中华不禁偷偷打量这座翼王府。
他在历史书籍和电视上都曾经看或听说过太平天国的领导人如何贪图享受,穷尽奢华。此时一看翼王府黄墙高耸,规模宏大,锦绣壮丽,令人惊叹。这“贪图享受,穷尽奢华”的评价果然名不虚传。
周中华只是看到了翼王府就已经觉得过于华丽奢侈,其实他并不知道,这翼王府还是诸王府之中最为“寒酸”的一座。
太平军进入天京之后,立刻急不可耐的大兴土木,建造宫室。首先是把清朝两江总督衙门扩建为天王府,强行拆迁了大片的官衙、民居,不可胜数。天王府的围墙高有数丈,方圆达到十余里。天王府又分为内外两重。外面一重称之为太阳城,里面一重称之为金龙城。城中广建宫殿,层层叠叠,分别为“金龙殿”、“天父上帝真神殿”、“太兄基督殿”、“勤政殿”、“求贤殿”等。此外后宫还有“后林苑”、“天台”等,都是雕琢精巧,金碧辉煌。由于工程过于浩大,每日驱赶数万民劳工在此修造,劳工最多时曾达十万之众,建到此时尚未完全竣工。
上行下效,天王既然如此大兴宫室,诸王争相效仿,所差者,规模稍微不及而已。东王杨秀清的府邸,富丽堂皇,高大巍峨,直追天王府。北王韦昌辉也绝不落后,紧紧跟随。翼王府与他们的奢靡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
文翰等人在张遂谋和承宣官石永闳的引导下直至一间大殿,石永闳示意张遂谋和文翰等在丹陛下等候,由他先行禀告。周中华远远看去,只见殿中端坐两人,中间一人体态微胖,似笑非笑,三十多岁。旁边一人英武不凡,连三十岁都不到。两人都是头戴金冠,身上穿着黄龙袍,腰间佩有斩妖剑。
石永闳上殿跪奏:“报北王千岁、翼王千岁,洋人已经带到,请王爷示下。”
那居中而坐的便是北王韦昌辉,此时虽然在翼王府中,但以职权来论,他还在翼王之上,故而坐在中间。韦昌辉答道:“宣他们上殿。”
那石永闳于是走出大殿,站在台阶之上,大声宣赞:“奉殿前兵部后护又副军师顶天扶朝纲北王千岁、殿前吏部左军主将顶天扶朝纲翼王千岁谕,宣召英夷使臣觐见。”
张遂谋在丹陛之下恭敬的答道:“臣遵谕。”转过身来对文翰道:“请贵使臣和副使、通事上殿,其余随员在此等候。”文翰无奈,只好硬着头皮和密迪乐、吴德格二人跟随张遂谋上殿。
几人来到殿上,张遂谋跪下磕头,道:“臣殿左检点张遂谋参见北王千岁、翼王千岁。”
承宣官石永闳在旁喝道:“兀那洋人,为何还不拜见王爷?”文翰等人此时已经是“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于是向韦、石二人鞠躬施礼。文翰道:“本人文翰,乃是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陛下任命的香港总督兼出使中国全权代表,谨向两位殿下致敬。”
大殿之上太平军亦有一名翻译,立时便将文翰的话翻译出来。石永闳又道:“大胆洋夷,速速跪下参拜。”
此时石达开说道:“昔日洋人会见清妖乾隆时,也不曾行跪拜之礼。王兄,可否免了他们的跪拜?”
韦昌辉也道:“正是,洋人礼仪不同于我国,就免了这跪拜之礼。尔等英夷,来至天京,所为何事?”
文翰道:“本人奉了女王陛下的指示,专程来贵国,希望能会见天王陛下,以表明大英帝国的外交立场。”
韦昌辉道:“奉天王陛下的旨意,尔等有何事务,不必拜见天王,概由本王和翼王处理。”
文翰于是从数月前上海道台吴健彰向英国领事馆借兵征剿一事说起,表示在清朝政府与太平天国的这场内战中,英国将“绝对保守中立”。
听完文翰的这番表白,韦昌辉答道:“尔等如帮助满清妖人,就是大错特错。但即令尔等相助清妖,也难以抵挡我天朝大军。”
石达开又道:“只要贵国不相助满清妖人,彼此则可以相安无事。贵我两国俱都是信奉天父上帝之教,我天王更是上帝次子,两国同受天父上帝庇佑,自当联谊交好。”
文翰内心暗道:“这些人竟敢亵渎神圣的上帝,除了耶稣之外上帝根本就没有其他儿子。”只是此时不便多言,于是说道:“本人这里有大英帝国的外交照会,请殿下将此照会转呈天王陛下,并请尽快予以答复。”
吴德格将英国政府的书面照会递到石永闳手中,石永闳再转交北王。
韦昌辉道:“这份照会本王和翼王将请旨定夺,你们暂回馆驿,等候答复。”会见至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