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冷艳是美人
作者:二月柳絮A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675

触摸大宋**正文/激情触摸21/冷艳是美人

看到“首席攻门手”先是微微地拘谨了一下儿,接着就像在“圆社场上”那样得雄姿勃发起来,“我欲我行”和“好球”就理所当然地变成了球场外围的拉拉队员。

两个世界顶级的“拉拉队员”,一边为“首席攻门手”敲鼓助兴,一边毫无禁忌地谑浪笑傲着……

三把火过后,“首席球门手”要水到渠成地PK“首席歌唱家”了,“我欲我行”就拉起“好球”的手,二人知趣地退出了大赛的现场。

心领神会的画家赵佶,抓住战机义无反顾地抱起歌舞双星,踩着门外的鼓点猛然翻身上床;与此同时,李师师身上的衣裙悄然滑落,荷花胸罩和桃形内裤也不失时机地告别了她的隐秘部位……

李师师把栖息着歌舞双重细胞的妩媚**,展示给了大宋的“首席攻门手”。只见她鬓垂乌云,眼含秋波,腰似媚柳,形如织女望银河,体如嫦娥奔明月。

徽宗看得简直两眼发直,呆若木鸡。

但是,李师师**的展示是有分寸和尺度的。在大宋这个“首席攻门手”的面前,她不是像路边的野花一样得傲然绽放,而是开合有度地绽放——也许是童年生活的凄凉,给李师师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创痛,跃上歌舞双坛的李师师,还是保持着童年时那淡淡的忧伤。

所以,李师师喜欢乳白的衣衫,喜欢淡抹的轻装,还喜欢清凉凄婉的诗词。这,正好具备了“冷艳美人”的天然基调。

初见“冷艳美人”时,赵佶就被“首席歌唱家”的这种天然基调迷得神魂颠倒。现在,看到“冷艳美人”的玉体,他更是在心里暗暗赞叹:味道真鲜啊,感觉真爽啊……赵佶啊赵佶,你先前的20多年,可真是白活了啊!

此时,赵佶想起了美女如云的后宫。但是,后宫美女们的**却像烂山药一样得不堪一击;赵佶还想起了比比皆是的妓院,但是,歌伎们却像白猪皮一样得毫无创意。

目视着“冷艳美人”的玉体,赵佶直卖后悔:我乘小花轿“微服出行”时,曾经看到过她啊。可那时我只顾嫖娼,怎么就没想到欣赏她诱人的**啊……

看到李师师把娇艳欲滴的**展示了出来,赵佶也礼尚往来,把怀揣的见面礼拿了出来,轻轻地放在了美人的小肚皮上。

李师师知道这个见面礼,都是内宫深藏的顶级宝物啊:有紫茸二匹,有霞叠二端,有瑟瑟珠二颗,有白金二十镒……

李师师感觉出赵佶亲手设计的珠宝贴在了自己的**上,便幸福地微笑起来。伴随着李师师幸福的微笑,她的**就幸福地颤动起来。

赵佶像只饥饿的野狮子般地猛扑上来,李师师则仰躺在“鸳鸯被”上,二人开始戮力同心地演绎画家和歌唱家的PK大赛。

正是由于童年的凄伤,李师师还养成了一种怪癖,那就是凡爬上她美丽肚皮的人,必须精通艺术,特别是诗词歌曲。这也是先前那个清河“刷子”西门庆,不能靠近李师师的真正原因,也是京城的“刷子”高球深得李师师信任的真正原因。

虽然“远射攻门手”外衣平庸,但是内衣雍容华贵、雅致讲究,所以,李师师还是猜测出趴在自己肚皮上的男子,就是诗词书画冠绝古今的赵佶皇帝。

于是,当PK赛如火如荼之际,李师师就轻轻地把“远射攻门手”推下来,让他在PK赛*来临之前作诗一首。

赵佶虽被勒令暂停“攻门”,却兴致不减。他欣然命笔,用自己独一无二的“瘦金体”写道:

“浅酒人前共,软玉灯边拥,回眸入抱总含情;

痛痛痛,轻把郎推,渐闻声颤,微惊红涌。

试与更番纵,全没些儿缝,这回风味忒颠犯;

动动动,臂儿相兜,唇儿相凑,舌儿相弄。”

可是,李师师这次却破了例,当赵佶的诗还未到“下阕”的时候,她就马上勒令他“暂停作诗”、继续“攻门”。

皇帝赵佶不敢怠慢,再次扑向歌舞巨星,像在“圆射球场”上那样一连射出了三次漂亮潇洒的好球。

时间过得真快啊,不知不觉,太阳已经从东方冉冉升起了。

树上的露珠滴下来,才唤醒了“我欲我行”和“好球”这两个正做桃花流水梦的“拉拉队员”。

二人想到今天皇帝有早朝,慌忙冲进歌唱家的PK舞台,替大宋皇帝穿好衣服,又斜睨了李师师的玉体一眼,就马不停蹄地直奔后宫去了。

到了后宫,蔡京和高俅急急忙忙地替徽宗换上九龙袍,又向赵匡胤抢来的龙椅直奔而来。

这时,满朝的文武大臣,早已静立恭候多时了。

一个小宦官看到皇帝的屁股坐在了龙椅上,就扯着嗓子高声冲着殿堂下高喊:“有事儿早凑,无事儿退潮!”

但是,与小宦官的尖声叫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宋皇帝徽宗神色迷离、心不在焉。他时而显出焦急之态,时而露出猥邪之容,时而又欲手舞足蹈。

怀揣折子准备上奏的大臣们,不禁在心里一阵嘀咕:赵佶这个家伙,怎么一夜之间变得像他的老祖宗赵匡胤那样神秘莫测了呢?这好像就是“陈桥兵变”的前夜啊……有人传说,“陈桥兵变”时的老赵就是坐卧不宁、寝食难安的。干脆,我还是“三缄其口”为妙,一旦触犯了龙颜,我的脑袋、我的妻妾老小、我的府宅银子……可全就烟消云散了。

世上也真是没有不透风的墙。当天黄昏,“徽宗狎妓事件”就被传得满城风雨。随后,有人还做了《青泥莲花记》,详细记述了宋徽宗和李师师这次朦胧的奇遇。

正直忠义的大臣们,这时也恍然大悟:原来,有个名满京华、色艺冠绝的名妓,住在金线巷;原来,一个难耐的夜晚,黄帝去了金线巷,做了一次微服私访……

皇帝微服私访过的“载体”,也像赵佶送给她的珠宝一样金贵了起来。此后,每次出门时,李师师总是戴着帷帽、用薄纱或轻绡遮住面部而行。

汴城是一个追赶时尚的大都市,满街跑的女人们纷纷模仿起了超级明星李师师的小帷帽,北宋的艺术家们还辩证地撰文指出,“遮与露”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只有李师师洞悉了两者之间的平衡,并赞赏说:“朦胧创造了美,朦胧就是美的真谛……”

对了,只顾说PK赛了,差点儿忘了个细节,那就是PK大赛刚刚结束,李师师端详着赵佶的“瘦金体”,却想起了被贬海南的大诗人苏轼。

童年时那种淡淡的忧伤,又爬上了李师师清秀的脸庞,李师师又恢复了“冷艳美人”的天然基调,只见她轻声地吟起了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看,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听着李师师的声音变得低沉嘶哑,看着李师师眼里闪出的几滴泪花,赵佶也想起了哥哥的老师苏轼大学士。

苏轼在爱妻去世11周年之际,用白描手法写下了这首《江城子》,抒发了自己怀念亡妻的真情实感。第二年,在中秋节来临之际,苏轼又挥笔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赵佶替李师师擦去腮边的泪水,遥望着窗外渐渐隐去的月牙儿,吟诵出了苏轼的这首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原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最后,李师师和徽宗又重复了一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由谁会相信,就是李师师的这一声轻吟,给大学士苏轼带来了好运,使苏轼迎来了“遇赦北还”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