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耀武扬淫威
作者:二月柳絮A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520

24/耀武扬淫威

蔡京到达定州的第一件事,就是前来文庙“拜访”苏爬灰的雪浪斋。

时值盛夏的夜晚,雪浪斋掩映在苍松新槐之中,月光罩在六角形的斋顶上,又把银纱袅娜地泻了下来。

这里,没有“大江东去”的雄浑;

这里,没有“把酒问青天”的神韵……

但是,却给人一种天公造物之美。

蔡京走近雪浪斋的跟前,只见高4米的雪浪斋顶端,是六角形的青瓦顶,顶下有六根漆黑的圆柱做支撑,亭两侧有山石垒成的假山。

这典雅的亭榭,虽然经过了风雨的冲刷,这清纯的山石,虽然遭到了贼人的窥视,但是它们依然透露着一代宗师的豪迈与坦荡。

特别是那块儿苏轼在中山后圃得到的不起眼儿的石头,更是仪态大方地站立在亭中的莲花盆上:

只见青石上有天然形成的花纹,如白雪飞扬,似银涛滚滚,真是不妄“雪浪石”的威名;

只见青石下的莲花盆像一位力托千斤的勇士,默默无闻地擎着它那胸怀坦荡的主人;

只见莲花盆裙上刻有苏轼题写的铭文,铭文中的56个字,均匀地排列于盆裙之间,好像是苏轼在看护着他心爱的奇石;

只见盆外刻有两层盛开的芙蓉花,盆下是带有水波纹的六角形石座……

盆与石浑然一体,显得古朴而端庄;文与情交融一石,显得诡秘异常!

看到此情此景,蔡京感觉自己的胖腰猛地一阵酸疼。

他摸索着这块黑色的石头,虔诚地说道:“知道吗?杨老令公,大宋的龙图阁直学士、未来的宰相——蔡京来看您了!”

富有灵性的雪浪石,好像睁开了目光炯炯的眼睛,它在盯着蔡京发问:

蔡京是谁?我从没听说过……

我只知道苏轼对雪是很有感情的,他在黄州时就把书斋题名为“雪斋”;

苏轼被贬到定州后见到了我,又把他的书斋更定名为“雪浪斋”;

苏轼还写过许多“雪浪石诗”呢!

哈哈哈……

蔡京抚摸着雪浪石的白色纹路,仰头长叹:“呜呼!杨老令公,难道你不知道在大宋政坛大名鼎鼎的蔡京吗?难道你不知道在大宋书坛上绝冠天下蔡元长吗?”

月儿羞涩地藏进了树梢,雪浪斋变得一片湛蓝,下面的雪浪石却变得异常鲜亮。

诺大的雪浪斋周围,除了蔡京,一个人影也没有。

蔡京想:为什么苏爬灰把这个烂石头看得比他老子苏洵还要亲呢?难道只是沽名钓誉、捞取政治资本吗?没人是不是?正好我再“欣赏欣赏”雪浪石的白色花纹……

猛一看,雪浪石的白色花纹,就像西湖里荡起的层层涟漪;细一瞅,却***又像是烽火笼罩的宋辽交战的军事图。

在金色月光的笼罩下,蔡京看着看着,雪浪斋就变成了一座神秘的海市蜃楼。一位身经百战而又颇具传奇色彩的将帅,安详怡然地坐在莲花盆上,他果真就是北宋名将杨业?

蔡京蹲下身子,目测了一下儿这个黑石头:

该石呈梯形,高约0•77米,上底宽0•58米,厚0•26米,下底宽0•77米,厚约0•38米,上小下大,质地呈黑色;除黑白两色以外,通体无任何杂色。

黑石中含曲曲折折的白纹,与苏轼题跋中“石间奔流”的描述及其吻合。看来,苏爬灰的铭文紧紧抓住了雪浪石的两个特点:一是黑质白脉水纹,似“尽水之变”;二是体积不大,“有炮石之用”。

端详完了“尽水之变”,蔡京才直起身来。他遥望着空中朦胧的月儿,不禁问道:“难道这块儿雪浪石与大宋的黄釉鹦鹉户以及佛祖舍利,有着密不告人的关联吗?”

在神秘的雪浪斋里,蔡京又想起了与自己偷情的两个女人:我的蓝蝴蝶,你在哪里?我的马上乐,你看过这个石头吗?你们这些混蛋,难道就不知道我来了吗?

以体验民情、为宰相热身的蔡京,第二天还看到了定州人民对苏轼顶礼膜拜的罪证,因为百姓们把苏轼的一双破靴子供奉在了东城门上;

第三天,蔡京又听到定州百姓一边干活一边演唱的稻秧之歌,百姓们还高兴地说这是几年前的苏知州呕心沥血创编的。

看着苏轼的靴子,听着苏轼的秧歌,志得意满的“蔡宰相”,心理愈加不平衡了。

第二年正月,蔡京带领侍从观看了定州的传统灯会——鳌山灯。

可是,正当最高地方官蔡知州为演员们的精湛表演喝彩之际,侍从却小声告诉他这“鳌山灯”也是苏轼编创的。

蔡京听后,不禁有些愤愤然。

当地的官员随从蔡京周游定州城时,又告诉蔡知州说:“雪浪石、东坡槐、风雨竹和南城门,都有一段苏轼的故事……”

蔡京听了,简直是气炸了肺。

看着风雨竹,蔡京不禁在心中暗骂:怎么到处都是苏轼那个呆子的影子呢?老子才是定州的父母官,你们这些“刷子”、你们这些“蹄子”、你们这些“鸭子”们,知不知道啊?

蔡京气愤至极,就趁黑夜派出几个小喽罗溜到文庙,把雪浪斋拆毁,把雪浪石运走,扔在了唐河里。

可是,正当蔡京想指使喽罗们砍掉东坡双槐时,却看到数以万计的猫头鹰赶来,坚守着那两棵高大的槐树。

蔡京的走卒们心里一阵发憷,才没敢动双槐的一根毫毛。

公正地说,蔡京的书法在“宋四家”中也是不错的,沉着端庄、清纯美妙,其书法还引起了朝野的模仿。因此,蔡京的书法在定州也有一定的市场。

但是今天,蔡京的所作所为激怒了定州的老百姓。

人们纷纷撤掉蔡京的书法,换上了苏轼的笔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