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是千钧一发的时刻,才愈是考验人之应变的时机。于那些大智大勇的人而言,恰当众人为此而忙乱的时候,自己才要愈发的清醒而从容才行。这也才是领导者的风范。
正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
话说就在当征南船队要出长江口的时候,正赶上夜幕降临。这时却又只见船队后面几十里地处,黑云蔽天,过了没一会便开始雷电风雨交加,于是船队便不得不靠岸驻停了下来。
这似乎不是什么好兆头,大家伙的心里不禁有些发虚!
这朱老大也在暗暗向老天祈福,希望赶快见出一派晴和的好光景。难得他还能泰然处之,一如平常,也没见嚷着要怎么样,所以大家很快便安定了下来。
好在第二天果然天气平和多了,黎明时分,将要入江时,朱老大特意把船队分为了两支:一支右军由西南方向,一支左军由东北方向,以钳形攻势杀向那牛渚矶(今安徽当涂西北长江边,北部突出部分即为采石矶)。
就在分派任务时,朱老大还特意强调说:“采石是一个大镇、重镇,那里的守备一定相当严密。可是牛渚矶前临大江,防线过长,元军一定难为备御,而今我们兵发牛渚矶,其势必克!”这既是给大家打气,也是要大家有相应的克服困难的精神准备。
当时西北风顺,舳?齐发,云帆蔽江,见此盛壮的情景,军士们无不欢跃,顿时群情鼓舞。
朱老大与廖永安等人是一路,当他们就快到达牛渚矶时,风力越发强劲,所以船只很快便靠上前来,离岸还只有三丈余。当时元兵都在矶上守备着,弓弩之类一应俱全,所以将士们一时之间竟未敢轻动,只同敌人对射起来。
事不宜迟,元军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不能让他们及时反应过来。
就在这时,只见常遇春同志飞舸而至,朱老大于是向他招呼道:“如今可不正是你一展身手的好时机,成败皆在此一举!”大船无法靠岸,小船可以。
常同志应声,乃奋戈直前,与敌人接战。元军很快便困住了常同志的戈,常同志见一时抽拽不回,越发奋起,竟趁势一跃而登上岸去。只见他身中数箭而浑然不觉,越发大呼跳荡,左冲右突,敌军无不披靡,顿时开始慌乱起来。
“好个常遇春,果然是个打先锋的难得材料!”朱老大在船上看得真切,不禁赞叹道。
后续大军受此激励,便纷纷下水登岸,一齐向矶上涌来。元军越发惊骇难当,一时竟溃败下来。大军乘胜进取,于是便轻而易举地拿下了采石。看来元军确实已没什么战斗力,真是叫朱老大美美地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采石不日失守的消息一经传出,沿江的各元军堡垒无不震动,于是纷纷望风迎附。
所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很多时候领导人都不能把一干决策或意图让手下人悉知,只让他们按部就班地一一执行就是了,否则可能就会引起抗命不从。就比如说《集结号》中那一连受命打阻击的几十位同志,如果他们事先知道自己是注定要被牺牲掉的,那么他们可能就不会那么心甘情愿了。
同样,先前为了让手下的兵士们听话,这朱老大只跟他们说过江就是为着解决粮荒,狠捞一把就打道回府,所以连一些不晓事的将领也都以为此次进占采石只是为了抢些粮食财物,一俟他们把能带走的东西都打包好之后,便嚷嚷着要起身返回。
当然,朱老大早就看中这一片土地南靠芜湖,东北接集庆路(今南京),地势开阔;又东倚丹阳湖,而湖周围的丹阳镇、高淳、宣城等皆物产丰富。若是能够以此为跳板,那自然是再理想不过的;若仅仅是为粮草计而轻易放弃,未免有些本末倒置。
朱老大心知诸军将士多出自泥腿子,恋巢得紧,大多没什么进取之心,所以少不得要拿些好言好语哄着他们。
不过,他又转过头来对徐达等核心人员陈说利害道:“而今咱们举全军之力渡江,幸而初战告捷,不过这也算不得什么,咱们还当乘胜直取太平……如若听任诸军抢取财物以归江北,元军知咱实力,势必要加强防范,故再举必难,从此江东之地也终不为咱有,大事去矣!咱不想多说了,你们懂的……”说着,他竟面露出悲凄之色。
老大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那便是“打铁要趁热”!幸好徐同志等人是坚决支持老大的主张的。
既统一了思想后,为了防止有人中途动摇,朱老大索性就学着项羽的样儿来了个“破釜沉舟”――于是全军“悉断舟缆,推置急流中”,舟皆顺流东下,这也就是一种变相的“绑架”。
诸军见后大惊失色,赶忙来问明缘故,只听朱老大又哄着他们说道:“成大事者,不被小利蒙蔽了眼睛。这里距离富庶的太平城不远,舍此不取岂不要亏得慌?”既有这般诱惑,诸军也就无不领命。
第二天,在犒劳了一番将士后,大军便又启程,朱老大仍旧亲自带队,由观渡经太平桥乃直趋太平城下。
这里有必要先介绍一下元朝的行政制度,有别于以往各朝的郡县制,元朝实行的是行省制度,全国共划分为约十个行省,它们可谓是现在省的雏形。在行省下面,又分路、府、州、县四等,一个行省大概有数个或十数个不等的路,当时的南京就叫集庆路,属江浙行省。路设总管府,置达鲁花赤一员,总管、同知各一员。根据至元二年(1265)的定制:“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定制。”
当时太平也是路,城里有元(行省)平章完者不花、万户万钧、达鲁花赤普里罕忽里等,他们闭城拒守。朱老大于是纵兵急攻,数万大军终于一举破城而入。结果完者不花与签事(官名)张旭等弃城逃走,万户纳哈出则被俘虏。
另有太平路总管靳义见大势已去,遂出东门赴水自溺而死,为元朝尽了忠心。朱老大听闻后便连连赞叹此人为“义士”,于是厚葬了靳总管。其实,他这也是邀揽人心、取悦士心的一个法子罢了,表明自己也是讲忠义的正义之师,绝非寻常的流寇可比。
别看是表面文章,有时候也还真得认真地做做,连人家陈友谅后来也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