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不会叫的狗才可怕(上)
作者:天下乞男子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131

在我们中国,历来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谚:“瞎叫的猫不逮耗子。”而在德国,也有类似的一句很出名的谚语:“不会叫的狗才可怕”。

会叫、乱叫的狗,就好比是处在明处的敌人,你完全可以根据它的叫声来判断它的情绪、意图、位置,可以随时提防着它;但是不会叫的狗就不行了,它就好比是躲藏在暗处的敌人,你对于它的一切都很难有效判断,所以也往往容易受到它的突然攻击,以至令人防不胜防。这就是它的可怕之处。

有人就是要教朱老大做这样一只不瞎叫的猫、一只不会叫的狗,此人正是常为大家所津津乐道的徽州名儒朱升,只是这位老先生在历史记载中还真有点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感。

不过,再神仙的人也是被神化的,也需要专门介绍一下。

朱升本是休宁人,后来移居徽州,他幼年时曾跟随当时的著名学者陈栎学习朱子之学,“朱子”就是南宋大儒朱熹。朱先生是个典型的民族主义者,他重“华夷之分”、“严华夷之辨”,坚决反对蒙古人入主中原,并认为“元主中国,天厌之久矣”。

他本不想做元朝的官,但后来有所动摇。至正四年(1344),已四十六岁的朱先生登乡贡进士第二名,五十岁时他被授予池州学正一衔,但直到两年后才赴任。三年后,他秩满南还,从此隐居于家乡石门山,乃闭户著书不辍。

他的经历倒与刘基差不多,只是“挺元派”的老刘显然更忙活,闲居在家也不消停。

先是,胡大海自至正十八年(龙凤四年)十月率兵攻打婺州已经快两个月了,但是却进展不大,看来这又是遇上了硬茬儿。

偏偏此地又是斯文所在,关系重大,于是朱老大便决定率军亲征。这一次,他共调集了杨?等部十万大军,如此兴师动众,一来显示出了他势在必得的决心,二来也有迅速解决浙江问题的意思,三来也向盘踞浙东的方国珍等部示威。

这年的十二月,朱老大率援军取道宣州先行到达了徽州。在这里他稍作停留,并把一干“故老耆儒”这些地方上的权威人士召集了来,向他们了解民情。

有儒士唐仲实、姚琏等来见,一向洞悉世情的朱老大于是对他们聊道:“自天下丧乱以来,老百姓多失生业,人人都渴望着能够天下大治,就如一个渴极了的人对于水的盼求一样,这些咱也都是知道的。”

唐仲实接口道:“回主公,如今自咱大军克复了此地,老百姓也就算得到了归属。”唐先生话里有点恭维的意思。

朱老大又问道:“如今邓愈将军在当地修筑城防,老百姓有什么怨言吗?”

唐先生听着朱老大刚才的话说得实在,也就没有隐瞒:“颇怨。”

“筑城是为了大家的安全,老百姓怎么会有怨言呢?一定是邓愈太过于急躁,才失了人心啊!好吧,从今天起,就顺从了民意吧!”他当即传令停止城防的修建。

很久以来,朱老大观览史册,又常听人议论古来贤君的功业得失,所以少不得他也会就这些问题向人请教一二:“听闻您博通今古,必是熟谙古今成败之迹的,若汉高祖、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此数君者平一天下,其道何如?”

唐先生沉思了一会,便从容对道:“此数君者,皆以不嗜杀人,故能定天下于一。主公英明神武,为天下安宁不辞辛劳,且除祸乱未尝妄杀,出民膏就必待百姓有所安生,开创之初,超于前代。然就今日的情形来看,百姓虽有所归依,只是未得安养生息。”

“先生此言甚是,咱府库里积累少而用度多,取给于民,甚非得已。然此皆为军需所用,咱未尝有一思一毫想着自己……百姓的劳苦艰难,咱每每看在眼里,也常常考虑着令他们得以休养生息,何曾有所忘怀……”

唐先生也知这朱老大的苦衷,他倒也不能不赞叹朱老大的这份恤民之心:“诚如是,民之生息可待矣。”

“如有所不便者,先生尽管都说出来吧!”

如此,他们又交谈了半日,唐仲实等人才拜谢而去,临走时朱老大还赏赐了他们一些布帛,以示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