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不会叫的狗才可怕(下)
作者:天下乞男子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537

婺州既是人文荟萃的地方,又一向号称富庶。且这里东临台州,与方国珍部接壤;北临绍兴,又成了张士诚的南方邻居。夺取了婺州,也就基本等于朱老大完成了对于方、张二部战略上的包围。

除了要很多地巩固、牢牢控制之外,朱老大还决定在这里建立一个模范区,树一个榜样,以利于扩大自己的影响,便于制造出耸动四方的效果。

当朱老大率军进驻婺州,当即严令禁止兵士剽掠,偏偏他的一位亲随没有眼色,结果因为擅取民财而被当众处死。为了尽快稳定秩序,朱老大还令在城内加强日夜巡逻。

一天夜间,朱老大带着一贴身小护卫夜间巡视,期间被一巡逻哨军盘问,护卫上前解释道:“这是大人!赶快放行吧。”

“俺不认识什么大人,只知道犯夜的人要一律捉拿!”巡夜的同志说。

最后,护卫好说歹说,才勉强将他们放行。由此,朱老大见晚间秩序良好,又见巡哨认真,很是高兴,次日还专门派人给这个巡军送去了二石米的奖赏。而当地百姓能见到如此纪律严明的军队,也自是庆幸不过,争相传诵朱老大及队伍的好名声。

随后便设立了金华翼元帅府,还组建了其他的一干政府班子,其中未来的大明帝国右丞相汪广洋也在这些人之列。当月,朱老大还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并下令禁酒(胡大海的儿子就是因为违反了这条禁令)。

为了巩固这一地区,朱老大还选拔了宁越七县的富民子弟来充当自己的宿尉,名曰“御中军”;其实这也是要他们作人质的意思,以防富民们煽动作乱。另外,宁越当地有一位女子鲁氏,自言“能通天文”,诳说灾异惑众;朱老大正是从红巾军、明教宣传中走过来的,他当然晓得这其中的厉害,所以就把这“鲁大仙儿”定为乱民,命戮于市。

婺州已经相当接近方国珍的地盘,所以朱老大便先行派出了主簿蔡元刚、儒士陈显道往庆元(今宁波)招谕方国珍。

前面已经提到,婺州既然号称“小邹鲁”,那绝对不是浪得虚名。此地才士云集,早已是尽人皆知,于是朱老大就先征辟了儒士范祖干、叶仪等,想让他们替自己出点力。

当范先生面见朱老大时,果然不失儒士本色,手里面居然拿着一本《大学》。朱老大问他道:“敢问先生,治道当以何为先?”

范先生举了举手中的《大学》,道:“不出乎此书。”

“恕咱愚钝,还请先生仔细示下!”

范先生慷慨言曰:“帝王之道,自修身齐家,以至于治国平天下,必上下四旁均齐方正,使万物各得其所,而后可以言‘治’。”这是再正统、再经典不过的儒家理论。

朱老大也不谦虚,他接口道:“圣人之道,所以为万世法。咱自起兵以来,号令赏罚一有不平,何以服众?来日武定祸乱,文致太平,想是贯彻此道无疑了。”

朱老大当时对这些儒士还是很尊重的,不像称帝后那么恶劣。但是作为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士大夫们,是绝不会轻易“事二主”的,所以叶仪拿疾病为托辞、范祖干以孝养老人为托辞,就是不愿出仕。朱老大无奈,只得应允。

话说这范先生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大孝子,他们的父母皆年逾八十而卒。可惜他家太穷,所以遇到了当初重八兄弟的难题――贫不能葬。不过,由于这范先生名声极佳,所以乡里人便集了资相继为他的父母修建了坟墓。这范先生“悲哀三年如一日”,朱老大后来闻其孝行,命旌表其所居曰“纯孝坊”。

还有一点是已经提过的,就是这范先生是位名儒,所以文忠才拜他为师,朝夕请教。

后来,好学的朱老大又召儒士许元、叶瓒玉、胡翰、吴沉、汪仲山、李公常、金信、徐孳、童冀、戴良、吴履、张起敬、孙履等入自己的幕府,每天令他们其中的两人来为自己讲解经史,敷陈治道。

其实,从一个人的学习精神中就完全可以见出他的本质――他的才识及未来――狗比猫好动,所以它就比猫好学,所以它也就比猫聪明得多。

后来大脚同志就为儿子们现身说法道:“你们的父亲是一国之主,奋力打下江山,使天下重归于太平,这也是因为有学识才能做到。你们应当牢记这些,不断地努力,才能对得起你们今天的身份地位。”

与之有些相类的是,亚历山大作为西方四大名将之首,他天才纵放,用兵如神。根据史学家普鲁塔克《名人传》中的记载,由于受了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三年多的教诲,亚历山大也慢慢变成了一个好学不倦、极爱读书的人,“而且这种兴趣一经养成后,就永远不曾减退。”在东征时,除了狩猎、处理政务及军务,他那剩下的时间就是读书了。

总之,只有每天要求进步、渴望进步、坚持进步,一个人才可能达到自己理想中的那种高度,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尤其是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惟有坚持终身学习才是最有效的生存之道、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