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终于走到了他生命中最具悲剧色彩的地方―垓下!
说垓下对于项羽充满悲剧色彩,并不是因为在这里他遭遇了一生征战的最大失败,而是在这里司马迁非常成功的给历史留下了一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一个征战无数的铁血英雄在他的人生即将谢幕的时候,他能够关心的已经不是他的江山和宏图伟业,而只是那个弱小的,善解人意的,自己不知该如何再去保护她的爱人。国破家亡之际,即使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也免不了这样的儿女情长,千古之下,读来让人嗟叹不已。
后世的人们之所以对项羽报以同情,一方面可能是对于末路英雄固有的感情,更多的是因为项羽和虞姬这段美丽哀婉的爱情。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何其凄凉,何其悲哉!
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后世人们所争论的一点,那就是为什么项羽不东渡乌江,卷土重来呢。个人认为有这么几条:
先,垓下一战,项羽全军覆没。即使项羽暂时逃脱,刘邦也会穷追不舍,面对刘邦集团的六十万大军,项羽根本无法在短时间里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力量;
其次,就项羽那样残暴的人来说,肯定无恩施于江东父老,得到支持的概率很小;
第三,项羽为人自负高傲,他对自己的要求是“衣锦还乡”,现在要他在穷途末路之际落魄而返,这让他的自尊心置于何处?
第四,多年的征战,事实上项羽这个铁汉也已经很疲惫了。这可以从他一个自视甚高,顶天立地的英雄使出烹煮老翁妇孺这样的下作的方法来威胁对手,以及他象小孩一样的提出要和刘邦单挑来解决战事就可以看出来,更可以从他在垓下和虞姬诀别的那一幕可以看出来―他实在太疲倦了。
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项羽身死东城的命运都是无法改变的了。我们看看他最后时的表现--几次在汉军中杀进杀出―他无非就是在部下和世人面前证明:我项羽是一个无敌于天下的人,我的失败只是天意罢了。
既然是天意,项羽怎么能违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