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汉初的治国政策主要是黄老无为的思想。因为秦因*而亡,使得从底层奋斗出来的帝王将相们都深刻认识到与民休养,宽简刑罚的重要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都知道刘邦的重要谋臣张良和陈平等人都是道家的人。
但我们应该还要看到虽然无为而治是这时的主流思想,但也还辅以儒家的治国理念。汉初的轻赋税,薄徭役措施就是典型“仁政”思想的体现,并提出“德主刑辅”。 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平定黥布之乱后,於返京途中,路过曲阜孔庙,高祖以全牛、全猪、全羊之太牢重礼祭孔庙,为后世立下天子祭孔典范。这也为后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打下了思想基础。
因为长期的战乱,汉初人们心中没有忠君的观念,还保持着战国以来就形成的“士无常君,国无定臣”的思想,这不利于皇权的巩固。为了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刘邦采取了以下一系列的措施:
先,汉初纲纪废弛,加上乱世造反的大都是一些胆大心大做派大的人,而且出身草莽,也不大懂得朝廷礼仪。同时刘邦当时也把秦朝那些严苛的仪礼法规给全部取消,只拟议了一些简单易行的规矩。这就使得群臣在朝廷饮酒作乐,争论功劳或者议事的时候,功臣们都没个规矩,大呼小叫,朝堂里乱糟糟的一片。这种情让刘邦很是头疼,这时一个叫叔孙通的秦朝时博士帮他制定了一套君臣礼法,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封建礼法就是让臣子们知道尊卑上下,让他们敬畏皇权。
其次,刘邦当皇帝的时候,他老爸刘太公还非常结实康健。那时为了收拢人心,刘邦提出以孝道治天下,所以他就得做出榜样经常去探望自己的老父亲。可是每次去你再怎么也是儿子拜见父亲,要行大礼。这时就有人告诉刘太公:“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
等刘邦再拜见父亲时,太公就提前拿着扫帚出门相迎,然后倒退着进屋,不给刘邦行礼的机会。刘邦很吃惊,跳下车去搀扶父亲,太公赶忙说:“皇帝贵为人主,不能因为我一个人破坏了国家的礼法。”刘邦便下诏书,尊太公为太上皇,这样一举两得,不但明示了皇帝的尊严,他也可以顺理成章地拜见父亲了。
第三,就是对季布和丁公的处理。在刘邦和项羽争天下时,他们两都是项羽手下的大将。季布领兵几次将刘邦打败,丁公也领兵追击过刘邦,但最后放过了他。刘邦做皇帝后,记恨季布打败过自己。抓起来后,刘邦考虑到要宣传臣子的忠贞节义,不但放了他,还封为郎中。
丁公听说了,就觉得连季布这样给过刘邦难堪的人都能释放做官,他这个曾对刘邦有恩的人就更不用说了。没想到,却被刘邦抓起来。刘邦对众人说:“丁公做项羽的将领时不忠,就是他这种人使项王丧失了天下。”刘邦下令处死了丁公,还在军中示众,警示大家要做忠臣,不要学丁公。 这个处理手法后来被清朝的统治者现学现卖―给袁崇焕*,把洪承畴列入贰臣传。
第四,大封刘姓宗室为王。刘邦去世前,与众大臣订“白马之盟”:非刘不王。这应该是直接针对吕后的,因为高祖后期吕家势力已经坐大―这从吕后擅杀韩信和彭越就可以看出来。当然刘邦虽然分封了一些刘姓诸侯王,但同时创立了相国制度,诸侯国的大事都要经过相国这一关,中央对侯国的控制能力大大加强。而且汉初实行的基本上是郡国并行制,分封一些同姓子弟为王在汉初国家未稳定的形势下防止异姓谋国,权臣乱政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