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九)
作者:如此而已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494

董仲舒早年刻苦研读儒家经典,阅读了大量的儒家经典著作。据《汉书.董仲舒传》称:董仲舒“少治《春秋》”,以“三年不窥园”的恒心,攻读《公羊春秋》,深究其“微言大义”,并加以阐发。

董仲舒是汉代今文经学的创始人,是西汉儒家公羊学派的大师。所以,他的思想同《公羊春秋》有密切关系。他的主要著作《春秋繁露》就是以神秘主义的观念和牵强附会的臆说,把所谓“春秋之义”,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工具。

汉武帝登基之初的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便下了一道诏令,要求各地官员推举“贤良方正”的学者到长安来以备朝廷谘询。汉武帝所规定的谘询内容为“大道之要,至论之极。”是治理国家,巩固封建统治的根本道理。并要求参加对策的学者要“精心致思,抒发己见”。于是各地的贤良文学之士纷纷来到京城,向汉武帝献计献策。

但这次董仲舒似乎并没有来参加对策,这与当时政局有很大的关系,那就是窦太后对儒学的极端排斥。我们知道窦太后崇尚黄老之术,憎恨儒学,菲薄五经。

汉武帝元光元年,汉武帝开始了自他即位以来的第二次招贤对策。董仲舒在此期间曾以贤良的身份上书回答汉武帝的垂询,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董仲舒便留下了著名的“天人三策”,天人三策是讲天和人的关系的,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阐述了五大关键问题,引发了汉武帝的兴趣。关于这些在网上或者各种典籍中都有查询,有兴趣的人可以去慢慢研究。

在五个问题当中“大一统”和“天人感应”思想,为汉武帝和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中央集权和威权统治的理论基础。而“兴太学、举贤良”就是董仲舒把春秋战国以来所形成的私家养士的风气,发展成由封建国家统一的养士制度,对中国古代教育是有贡献的。其中最为著名的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学说一跃成为汉王朝的统治思想,并为后来历代王朝所效仿。

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色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阳五行理论,建成新的思想体系。它是西汉皇朝总结历史经验,经历了几十年的选择而定下来的官方哲学,对巩固其统治秩序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董仲舒不仅是正宗神学的奠基者,又是著名的经学家。他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思想家,董仲舒认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他以“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宣称:帝王受命于天,是秉承天意统治天下的,因此成为“天子”。

按照这个说法,帝王自然就具有绝对的统治权威,这是汉武帝最需要的精神武器。董仲舒从天人关系出发,又根据“阳尊阴卑”的思想,建立一套“三纲”“五常”的伦理学。董仲舒建议统一学术,统一思想,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为维护封建统治帝王的绝对统治服务。

“道源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董仲舒关于自己思想的传世名言。反正是到了董仲舒手里,儒学就被改造得很标准,很符合时代和政府的要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