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十一)
作者:如此而已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506

那么我们就来看汉武帝的第三项历史作为―加强中央集权。

纵观历史,即使包括夏商周,都是沿着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主集权这个方向发展的。这是很好理解的事情,作为君主,谁不希望自己手里的权力越多越大呢?--每个人都是这样的,人性使然罢了。

说到西汉的中央集权,就必然使人想到汉初那林林立立,数目众多的诸侯封国。这是当年刘邦夺得天下以及为拱卫刘氏中央政权不得已为之的政策结果。但这就为他后世子孙们的江山留下了不稳定不和谐的重大隐患。拍拍脑瓜想想就知道,那些小的一点王国就整天想着自己的庄园什么的再大一点,而那些已经很大了的诸侯国呢,他也许就想着我都这么大了,再努力一点―是不是就和天子差不多了呢。

他们这么想很正常,因为在长安城里的皇帝和大臣们也认为他们在这么想。可是皇帝不能容忍他们这么想―这么想对他很危险。可问题是你没办法制止他们这么想啊,他们在下面权力大得很,收税煮盐,炼铁铸钱,皇帝你干的,他们一般都能干。

看到这种情况,不光皇帝急,大臣们也急。假如哪天皇帝失业了,他们估计大多数也得跟着倒霉。汉文帝时,出了一个在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有才华忧国忧民的青年才俊,他叫贾谊。我们一般人都读过贾谊的政论文章,那真是气势磅礴,文采斐然。

就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事,贾谊的观点很明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就是说在那些诸侯国里多分出一些封国来,使他们的力量变小变弱。

汉文帝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这一建议,但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汉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削藩,一下就捅了马蜂窝。要知道,要这些王不打你长安的主意就已经是阿弥陀佛了,现在中央居然拿他们开刀,那还得了,所以马上就反了七个王。

好在中央还有一些能征善战之将,很快就把这次叛乱*了下去。但事情还是没得到完全的解决,这很好理解,分封诸侯是祖宗高皇帝留下来的政策。同时兔子逼急了也咬人,如果朝廷真的要端了他们的老窝,估计那些还比较安分的诸侯都会有不良想法。

所以,到了汉武帝即位之初,“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易为*;急则阻其强而合从,谋以逆京师”,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 。

因此 ,元朔二年(前127年),主父偃借鉴贾谊的那一招,上书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这样,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这一建议既迎合了武帝巩固**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为武帝所采纳。

同年春正月,武帝颁布推恩令。推恩令下达后,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不少王国也先后分为若干侯国。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因此,王国析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这样,汉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导致封国越分越小,势力大为削弱,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