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常非笑之,比于高祖兄仲” 。我们都知道刘邦当年的二哥和刘秀的二哥一样也叫刘仲,同样是一把伺弄庄稼的好手。刘太公还经常拿这个刘二哥的事迹来教训刘邦,哪知后来游手好闲的刘邦得了天下,争得了一份天大的家业。可风水轮流转,过了两点百多年,安心农事的人变成了刘三,可得天下的人还是刘三。大汉朝以农业为国之根本,刘秀无论是名字还是作为,都透出这种厚重感,得天下也不算冤枉。
其实,虽然刘秀安心过小日子,但他也并不是一个胆小怕事,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得天下后他姐姐说过一段话,里面有这么一句:“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这说明当年刘秀也是很有侠义精神的,只是他可能没有刘?那么高调罢了。
大概在王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年近20岁的农村青年刘秀决定去京城太学深造。
太学是汉武帝时期根据董仲舒的建议所设,主要是为了给国家培养人才和选拔官员。到了西汉末年,王莽为了拉拢读书人,对太学生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招。
所以刘秀这个时候去京城读书是比较容易了,可出路就变得很困难。就像我们今天大学扩招,就业自然成了问题。太学生出去是要做官的,可扩招之后,人数激增,哪有那么多的职位提供给学生。
当然,刘秀去读书的动机肯定更加光明而高尚,他或许就是去为了学习知识和开阔眼界。
但那几年时间的学习生活,对于刘秀今后的人生来说,却是非常宝贵的。
先,在帝国的首都,刘秀系统的学习了儒家的经典理论,为将来平定天下和治理国家打好了知识基础;
其次,刘秀在长安开阔了眼界,明白了人生的追求方向―事业爱情都要高标准,严要求;
第三,在长安期间他结识了不少同学朋友,如邓禹、朱?等,这些人在未来的岁月里紧紧追随刘秀,为他打江山立下不世之功;
第四,太学的职能本就是培养人才选拔官员,所以有议政问政的传统,这对于刘秀政治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大有助益;
第五,几年的太学生涯使刘秀获得了历史上“学历最高”的帝王这一荣誉头衔。
当然,学习生活虽然愉快也很有收获,但刘秀毕竟是自费来读书的,而长安的物价又贵--套用七百多年以后,白居易来长安时,前辈高人对他说的一句话:长安居之不易啊。
不过这难不倒生存能力很强的刘秀同学,他在读书之余,和同学韩子搞起了副业创收。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两人合伙买了一头毛驴拉脚,用拉脚的钱供自己学习。可见刘秀真是一个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代表啊。
虽然在长安的大街上刘秀发出了“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的人生感叹。可是在帝都他并没有找到自己的出路,那时王莽已经篡汉当了皇帝,对刘氏宗族很不友好。而且他那太学扩招本就是为了他的“新”朝装点门面,显示新气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