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来探讨一下为什么对曹操的评价在历史上争议会那么大。
因为《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西晋人,而西晋的政权来自于曹魏的禅位,要说明西晋政权的合法性和正统性,就必须承认曹魏政权的正统地位,所以《三国志》尊曹抑刘是必然的了。
到了东晋情况有了变化,这时的史学家习凿齿著了一本《汉晋春秋》,却以蜀汉为正统。东晋也是司马氏政权,但习凿齿认为晋司马氏虽受魏禅,应是继承汉祚,而不是继魏,因为曹魏代汉是篡逆。所以别人说历史是“魏晋”,到了他那里就成了“汉晋”,曹魏一家就不明不白被他“没收”了。之所有这么个转变,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为了抑制当时桓温篡位的野心,必然以蜀汉为正统;二是习凿齿是诸葛亮的粉丝,很崇拜孔明先生;三是当时北方沦陷于胡人之手,而曹魏是北方政权,自然需要尊刘抑曹。
到了为《三国志》做注的裴松之这里,因为他是刘宋朝的人,刘宋的江山来自东晋,自然继承了习凿齿的观点。所以裴松之的注尽管没有改变整个《三国志》,不是重新编一本书,但在那里他已经加了一些对曹操不利而对刘备阵营有利的材料。
而北宋司马光编《资治通鉴》,形势又有了变化,因为北宋的江山是赵匡胤发动兵变,搞了一个形式上的禅位得来的,情况和曹魏一样。如果否定曹操,就等于否定赵宋王朝的合法性,所以司马光尊曹。
可是到了南宋朱熹的时候,他的三国观念又变成了尊刘。因为那时侯北方已经在金的统治之下,加上他宣扬的那套封建纲常和道统是容不得臣子对君主不敬的,所以朱熹尊刘。自此之后,因为朱熹成了儒家的圣人,自然他的观点就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想,曹操就只能躲到角落里受世人的指责谩骂了。
可见,历史虽然是客观的,但人们看待它的角度和态度是深受当时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影响的,同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需要为当时的政治形势服务的。这就是“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原因所在。
曹操文武全才,在政治、军事及文学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古今领袖里面,就只有曹操和**在这三个领域里有如此全面的作为了。他虽然在个人品格上也有瑕疵,但毕竟不掩其大德。
《三国志》如此评价曹操: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曹操是个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