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在外奔波了三十多年,从河北涿郡奋斗过来的刘备终于在成都走到了他人生的巅峰―接过汉室的衣钵成为了刘汉的天子。尽管这个天子号令不出夔门汉川,但对于一个“贩履织席”的小手工业者来说,已经在历史上唱出一曲“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追求人生有为的浩气长歌!
即位之后,刘备不顾众人劝阻,决意伐吴。
客观的说,刘备伐吴是有一定道理的:
先,是孙权主动破坏联盟,夺去荆州不说,还斩杀大将,是可忍孰不可忍;
其次,失去荆州,刘备政权便被完全封死在偏僻落后的巴蜀之地,无论是对魏还是对吴,在战略上立时处在绝对劣势地位;
再次,如果蜀汉要重新取得战略的主导权,就只能夺回荆州。另外事情是明摆着的,吴魏两家自然是孙吴好对付一些,而且师出有名;
第四,蜀汉新立,朝野皆有锐气;
第五,东吴名将吕蒙去世,朝中已无将帅是刘备敌手(他当时还不知道有个厉害的陆逊)。
自然,赵云等人劝说刘备应先取魏再伐吴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无论是在力量对比上,还是用兵的地理形势上,蜀国伐魏根本不可能成功。倒是和东吴一战尚有胜算。再说事情本是东吴启衅,联盟已然破坏,自然谈不上再厚着脸皮心头滴血的去委屈自己维持这名存实亡的联盟。
只是,刘备在此时伐吴还是有些欠妥当的,一是荆州新败,人心不稳。加上汉中之战,消耗太多,需要时间来恢复生养。在当时的情况下,刘备只有耐下心来,挑起吴魏两家的矛盾,再从中取事,方有胜算。说到底,他多少犯了和关羽一样骄傲自矜的毛病。
可惜,虽然孙权自己不怎么会打仗,但是他的运气实在太好。之前,青年周瑜一把火烧跑了想来东吴打猎的猛人曹操。这一次,又靠青年陆逊一把火烧跑了替兄弟报仇的牛人刘备。估计东吴应该属“火德”,要不哪有每一次火都烧得那么好呢。
刘备兵败彝陵,逃至白帝城,便有了历史上著名的白帝托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