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孝文帝改革的原因背景:
先,在民族征服的过程中,北魏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了民族歧视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在征服战争中也常常出现疯狂的民族杀戮,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其次,到了北魏中期,民族矛盾虽已日趋缓和,但由于统治阶级过度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农民起义年年爆发,严重威胁北魏的统治;
第三、鲜卑族入主中原时,连奴隶社会都没有充分发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比中原落后太多,这种落后统治先进的现状如果不加以改变,肯定难以持久;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一起剧烈爆发,对任何统治者都不是福音,再加上落后的统治方式不能适应先进地区的文化和发展状态,不改革就是死胡同。
孝文帝改革最后取得了巨大辉煌的成功,他最后一个年号是“太和”。这个年号一共用了二十三年,明朝以前,皇帝换年号换得比后宫里的老婆还勤快。遇到开心顺利的事情要换年号,遇到倒霉郁闷的事情也要换年号,隔三差五的换年号是平常的事。在汉武帝首先用皇帝年号来纪元开始到唐朝灭亡,超过二十年的年号只有七个,大都是国家发展的好时节,如隋文帝的“开皇”,唐太宗的“贞观”,唐玄宗的“开元”等,因为在这段时期帝国一片祥和,上下喜气洋洋的,当皇帝自然不能破坏了这样的好气氛去改元。
同理,北魏的统治在太和年间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颠峰,半个世纪后的杨?之在他的《洛阳伽蓝记》中是这么追述“太和盛世”的景况的:“当时四海晏清,八荒率职,缥囊纪庆,玉烛调辰,百姓殷阜,年登俗乐。鳏寡不闻犬豕之食,?独不见牛马之衣。”
孝文帝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主要是因为有这么几个原因:
先,自孝文帝即位后,实际执掌国政的献文帝,冯太后及他自己都是非常优秀的政治家。都有非常高明的政治手腕和长远的政治眼光;
其次,北魏前期残酷、落后、不合理的统治方式造成的国家不稳定,使得鲜卑族的统治阶层对其弊端已经有所认识,这些认识成为后来变革的思想基础;
第三,自北魏的开国皇帝拓跋?开始,就大量延用汉族人才为其服务。到孝文帝时期,鲜卑贵族对汉人偏见歧视的程度已经比较淡薄了;
第四,自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以来,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相处中,在许多方面已经都融合得很好了,就是说在相互的学习交流中,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已经大大降低;
第五,自“八王之乱”以来,北方战乱频仍,社会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田地荒芜严重,这为均田制等经济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土地资源;
第六,冯太后自己是汉人,对宗室子弟加强教育与尊崇儒礼,这些措施使得孝文帝当政时的王公大臣倾心汉学,既为改革储备了人才,也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第七,受冯太后的影响,孝文帝自己本人对汉文化非常羡慕和喜欢,自小就接受了非常严格而高标准的汉学教育。所以他的汉学修养很高,不仅“五经之义”能拿过来就讲,史书传记、诸子百家涉猎颇多;对汉族的诗文也很有研究。孝文帝不仅改革鲜卑贵族的生活习俗,还教育他们学习汉族文化,从更深的文化层次改造他们。孝文帝对自己民族的落后有清醒的认识,不夜郎自大,不固步自封,虚心学习。他积极创办学校,传播文化知识,还搜集整理天下书籍,使因战乱而衰落的北方文化开始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