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在佛教发展兴盛的历史上,作用极大。他不但自己勤修不辍,还热衷于弘扬佛法。汉地僧人戒荤腥吃素的戒律,就是在他专门写了《断酒肉文》后,极力提倡并大力推行的。僧人头上留戒疤,也是渊源于梁武帝。他为了超度其下了地狱的妻子而写下的《梁皇宝忏》一直在佛教徒中盛行不衰。佛教徒超度孤魂野鬼的盂兰盆节也是源自他的带头作用。
盂兰盆大斋就是普食的意思。据说地狱里的罪人,因梁武帝设斋造经二事,得消一切罪业,地狱一度曾为此一空,当然这些都是佛教故事。就如后来流传关于梁武帝因果报应的故事典型的就有,东昏侯死的那一天,一个叫侯景的人出生了。
梁武帝在位期间用过的年号也很特别:天监、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天清,一看就很有宗教的意思在里面。
梁武帝自己信佛修佛,过佛教徒的生活,吃素断酒肉,绝*,遵守佛教戒律。他曾四次舍身到同泰寺为寺奴,大臣们每次都花大量的钱财把他赎回来,这样做,既表明了他向往佛教徒的生活,又可以给佛教强大的经济支持。在他统治末年,建康“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富。所在郡县,不可胜言”。他的这些作为给国家和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具体表现在:
先,过度发展佛教,势必使得整个国家堕气蔓延,缺乏那种昂扬进取的精神,尤其是在外有强敌,内部并不平静的情况,对国家的发展可说是伤害巨大;
其次,建设寺庙要浪费大量的物质财富,而寺院发展起来,又要占去大量的经济资源。寺庙都不用纳赋缴税,无疑会严重削弱国家的经济实力;
第三,梁武帝几次舍身佛寺为奴,要大臣们凑钱赎他出来,还经常大方的向寺庙布施,可这动辄上亿的金钱肯定不会是大臣们自己掏腰包,也不是他梁武帝自己出,最后还不是要转嫁到老百姓身上?
第四,大量民众出家为尼为僧,自然使得劳动力和兵源减少,也使得纳税的人口减少,打击了国家的军事和经济力量。
梁武帝在佛学上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将中国传统的心性论、灵魂不灭论与涅?佛性说结合起来,加深了佛教的中国化。他对涅?学的贡献,在于他自觉地意识到涅?学与中国传统的心性思想有相通之处,而将两者结合。他对佛教戒律的改革,一直影响至今。关于这个问题,需要写一篇专门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