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时正在福建北部靠近江西的一处叫杉关的地方防守,可是清军从另外两道关口已经进了福建,我已经处于清军的保卫之中,只好带着士兵,一路向南行进,本来想到福州,和皇帝汇合,可是皇帝已经不在福州,于是只好回到泉州。[手打吧(www.shouda8。com) 疯子手打]
那个时候隆武皇帝决定离开福建,到江西去寻找机会。江西的赣州,一直掌握在忠于隆武皇帝的将领手里,隆武皇帝打算经由那里,转道去湖南,找到那里的头头何腾蛟。
可是当他到达江西后,江西的战事已经恶化,许多明军都已经投降了清军,在他走到汀州,还没歇息喘气的时候,清军就已经追了上来。
1646年8月,不幸的隆武皇帝和皇后都落到了清军的手里。
我不知道皇帝落难的具体情况,只是听到了好几种消息,列举如下,不过消息的共同点都很一致,那就是皇帝和皇后都已经去了另一个世界。
其一:皇帝和皇后都穿着戎装小帽,在汀州府堂一起被满州屠夫们杀害。
其二:皇后在被俘经过九龙潭时,跳水而死,皇帝不愿受辱,自刎而死。
其三:皇后不知道怎么死的,皇帝本人绝食而死。
反正是死亡了!
听到隆武皇帝的恶耗时,我伏地痛哭,几次晕噘。这位在明朝历代皇帝中,最让我佩服,最为英明,对我如同父兄、良师益友一般的君主,离我而去了。虽然我们认识只有两年左右的时间,但是这位极其特殊、富有才干的皇帝,却深深的影响了我的一生。
也许有些人不赞同我对隆武皇帝的评价,因为他最终没有达到自己复兴大明的目标,可是我认为在那个特殊的环境下,隆武皇帝还是显示了他杰出的才干,大大推动了南明的抗清斗争。
简单说来,隆武皇帝的才干主要有几个方面:
1.调整了对满州和农民军的战略。在崇祯皇帝自杀后,逼死皇帝的李自成等乱民被明朝遗臣们视为不共戴天的头号仇人,甚至不惜联合满州人来对付农民军。南京的弘光朝廷就执行了这一严重的错误战略,包括战死扬州的史可法,也曾经抱有此类态度。但是,在隆武皇帝即位后,不再将那些乱民视为敌人,而坚持与他们联合,建立统一战线,共同对付清军。由于这一重大的战略转变,南明的抗清斗争得以延续了几十年。
2.坚决整顿明朝原来的官场弊病。明朝在建立之后,就延续了数百年的党争,各种门派、势力交相倾?,东林党、阉党等使得官场肮脏不堪,效率低下,间接导致了明朝的衰弱和和最终关门。隆武皇帝对此深恶痛绝,在识人用人上,不看出身,只看品德能力,从而赢得了人心。
3.真正的关心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隆武皇帝衣着简朴,皇宫里不用金银器,整顿吏治,严惩贪官。当时南明的其它统治者对那些被清军强迫剃了头的人,态度只有一个,那就是见一个杀一个,见两个砍一双,而只有隆武皇帝杜绝了这一荒唐的做法。他特别下诏指出:留发的都是拥护明朝的顺民,而那些被剃了头发的,都是被清军蹂躏的难民,和清军“留发不留头”的屠杀相比,更显得英明。
4.具备历代皇帝不曾有的良好品德和修养。隆武皇帝不但博览群书,通晓古今,而且性格恬淡俭朴,没有任何的声色犬马之好,就是连挑剔的道学家黄道周,也对这位布衣天子敬重不已,可见一斑。
可惜,就是这么一位伟大的君主,复兴明室的最后一丝希望,也都被清军残害了。
安息吧,不幸而又坚强、悲苦而又英明的隆武皇帝!我会继承你的遗志,与那些夺去你生命的满州刽子手们讨还这笔血债!
做好事的人,总是会多少有些好报。隆武皇帝在福州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年左右,但是对于这位爱民如子、奋发有为的皇帝,福州人十分爱戴,有不少人听闻他的死讯后,竟会随着他去殉葬。
我举几个没有名气的普通人的例子,以便为那些默默无闻,从来不会引起多少人的关注,但却对国家充满热爱,憎恨占领者的平常百姓们做个纪念。他们虽然没有什么名气与光环,但是却闪耀着普通人身上那强烈的正义感和爱国心。虽然很多正史上面不会有他们的名字,但是他们却存留着千古以来的天地大义和浩然正气。
听说隆武皇帝死难,当地的一位名叫曹学?的人跑到山上上吊自杀。一个叫黄山乡的地方,有叫郑愚谷、郑静之的父子俩也相继自杀殉国。郑愚谷原来是总督监军水陆同知,这时候已经退休山林,听说隆武帝的恶耗,悲愤欲绝,写了六章挽歌,其中有:“天翻地覆在斯时,谁是忧勤起义师”、“生死分明惟帝后,应驱雷击党人碑”等句,声泪俱下。郑静之是郑愚谷的长子,国子监博士,听说隆武皇帝殉国,于是削发为僧,悲愤欲狂,以至于血泪沾衣,最后不断向北举目眺望,仗剑自杀。1647年春节,福州百姓贴春联的时候,都刷上了白眉,悼念隆武皇帝的牺牲,不想以后竟成为福州的特殊风俗。
那位深受我敬重,同样和隆武皇帝肝胆相照的路振飞,本来在后面负责抵挡追赶的清军,却听到前面传来的凶耗,逃进深山,痛哭不已。
为了深切的缅怀这位伟大而苦命的皇帝,我总结归纳一下南明王朝的失败原因,以纪念这位勤奋不已,为复兴明室而耗尽生命的人。
第一:在崇祯皇帝死难后,明朝的统治中枢一下子崩溃,留下了极大的权力真空,崇祯朝廷没有解决好选择继任者领导抵抗力量的问题。
其实在李自成就要攻到北京的时候,很多朝臣都劝崇祯皇帝南迁到南京或者开封等地。可是崇祯皇帝抱着“君王死社稷”的信条不放,坚持认为那是逃跑,决不将北京老窝拱手让出。
结果等李自成打下保定后,往南的道路就已经彻底被阻断,再想南撤,已经来不及了。
崇祯皇帝在城破前也没有留下什么遗诏,以指定一位合适的继承人来指挥南方的抗清斗争。实际上,南方的明朝势力非常强大,因为李自成和后来的清兵在那时都没有威胁到此类地方,南方此时也还没有出现任何可以挑战明朝的力量。
崇祯皇帝犯下的这个错误,导致了南方各派势力始终缺乏一个坚强、被各方力量一致拥护的合法的统一政府,导致各自为政,最终被清军各个击破。
这一条是最为根本的原因所在。
第二:清军经过几十年的杀人训练,作战非常精熟,对行军布阵、分进合击等战法驾轻就熟,加上不断投降的明朝军队的加入,其战斗力更是不断增强,其中以洪承畴为代表的投降分子们积极投靠,担任导游角色和游说不坚定分子,更是对瓦解南方抗清力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爹就是在投降分子洪承畴的鼓动下投降的。
这一条是主要原因。
第三:崇祯皇帝殉国后,明朝官场结党营私、相互排挤的官僚习气依旧有增无减,这一点在南京的弘光政权里得到了充分的反映,而后来在抗清斗争中,各地许多龙子龙孙们竞相当皇帝,互相竞争压制,而不能够一致对抗清军,造成内耗不断,朝臣也大多都观望风向,做好了随时开小差,向敌人靠拢的准备,包括我爹,以致最后满清乘虚而入,逐个予以消灭。
这一条是基本原因。
好的,南明王朝覆灭的原因我大体就此分析了一下,各位同学,如果还有什么更好的观点,可以再做探讨。初步的研讨会就先开到这,又得要说说我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