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大航海时代(24)
作者:缥缈儿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965

南居益最后在家本来完全可以安度晚年,可是当不安定分子李自成到处捣乱,攻下他的老家陕西渭南后,南居益因为誓死不愿与李自成这号货合作,最终选择了以绝食这种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而那位前面提到过的亲自去台湾岛歼击倭寇,把荷兰人驱逐出澎湖的爱国英雄沈有容,在南居益与荷兰人在澎湖大战,也就是我出生的的那一年,以67岁高龄退休回黄山老家。

烟雨葱绿的黄山群峦中,一扇青竹编就的门扉,里面一位鬓发苍白的老将军,奋笔疾书,那波涛如怒,旗舰如林的海战场面,依旧在他的脑海中一幕幕浮现。一部呕心沥血,追记福建沿海抗击侵略事迹、怀念旧日战友的《闽海赠言》,就这样诞生了。3年后,带着书墨的清香,对国家与黎民的热爱,这位民族英雄安然离世。

福建海边的巨石上,至今还留着沈有容的一首诗,最后一句是“把剑专从飞将后,壮心直欲扫妖凶”。沈有容并不知道,他的这首诗不光写给了他自己,也写给了他的后代。

沈有容有8个儿子,可是据现有的资料,只能查阅到3个:

他的第六个儿子在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前,因为反抗李自成,在1643年被杀;他的最小的儿子在1645年,满清打进北京后,因为不远接受满清的奴役,被满清鞑子杀害;他的第四个儿子在1661年,因为仍然支持我和张煌言领导的反清革命,也被满清鞑子杀害。

“把剑专从飞将后,壮心直欲扫妖凶。”

沈有容老将军家族里流淌的英雄血,其实就代表了腥风血雨里华夏同胞们不甘屈服,忠贞卫国,杀身成仁的壮烈与激昂吧!

再说台湾吧!为了保护航行于台湾海域的西班牙船只安全,西班牙人吃着碗里瞧着锅里,在1628年也踏上了台湾岛,在北部一带修筑了淡水城,并不断向四周的宜兰、花莲等处扩展。就这样,台湾北部被西班牙人占据,南部被荷兰人占据。

1642年,两只欧洲饿狗为了独占台湾岛,保证自己在这一带海域的统治地位,而终于发生了火拼。

作为海上新贵,这个时候的荷兰,财大气粗,底气十足。他们拥有1万多条商船,所经营的进出口贸易额占整个世界贸易总量的一半,造船和航海技术更是世界领先。荷兰人达到了它们的实力巅峰。

毫无悬念,在继“无敌舰队”被英国海军打垮,西班牙丧失了对许多海洋贸易线路的垄断后,这场与荷兰之间的战争,又以荷兰人取得最终胜利而落幕,西班牙人狼狈逃离了台湾岛,就此,荷兰人成为了台湾岛上唯一的殖民者。

海洋上面谁狠谁当头的丛林法则依旧在继续着。

英国作为大航海时代的后来者,被航海贸易的巨额利润所引诱,也争先恐后的跑到了亚洲。这位大航海盛宴的迟到者,却被最终证明是吃得最多、获利最大。

1600年,同荷兰一样,英国成立了他们负责掠夺亚洲的专门机构――东印度公司,开始了惊人的血腥掠夺。像在占领了印度的孟加拉后,英国殖民者就冲进国库,抢走了价值3700万英磅的金银财宝。仅殖民头子克莱武一人就抢走了234000英磅的珍宝。他恬不知耻的在议会炫耀:“富裕的城市就在我的脚下,强大的国家在我的手中,充满金银财宝的宝库在我的面前打开。诸位,直到现在,我还很奇怪我为什么要那么客气呢?”

殖民与贸易的巨额利诱,让整个西欧被贪欲所彻底充斥。

由于海上航线被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所控制,英国、法国等国家打算从陆地上探明一条前往东方的路径,寻找到马可•波罗描绘的那个天堂般的东方古国,由于中东穆斯林的阻挠,借道俄罗斯,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英国人和法国人的想法,俄罗斯自然知道,出于跟一心垄断远东海上航线的西班牙、葡萄牙同样的原因,英国、法国被冰冷的拒绝了。和西欧这些嗜血一般追逐利润的海洋国家一样,由于垂涎中国手工业者创造的财富和工匠精心铸造的产品,俄罗斯,这个当时也就巴掌大的一个国家,刚刚从蒙古人的统治下独立出来,虽然与中国远隔千山万水,并不接壤,但是却在中国富裕和繁荣的吸引下,不远万里,也开始了寻找这个瑰丽国家的旅程。

1616年,有一位名叫图敏涅茨的沙皇使节迢迢万里,从欧洲穿过欧亚大陆,越过长城,到达了北京,朝圣一般的叩拜这个在马可•波罗笔下用黄金铺就街道的城市,调查了解中国明朝的地理位置、物品出产情况和贸易前景。

图敏涅茨异常羡慕的写道:“(北京城)如此宏伟,骑马绕城走一圈也需要十天时间。”“中国盛产黄金、白银、生丝、绸缎、天鹅绒、小麦、大麦、燕麦、小米等等,应有尽有。”

在他回国向沙皇报告了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后,沙皇兴奋不已!

1618年,俄罗斯正式派出了以伊凡•佩特林为代表的外交使团,沿着欧亚大陆,越过东欧、中亚的大平原和荒漠进入明朝北方的张家口、宣化,到达了明朝的北京城,拜会大明朝廷。

在这批外交使团回国后,他们向俄国沙皇呈上了明朝万历皇帝交付的国书。

在给沙皇的国书中,万历皇帝写道:“为贸易而来,贸易可也,去后可再来。寰宇之内,贵大君主与朕大皇帝幅员广大,两国之间道路颇为平坦,你等上下沟通,可运来珍品,朕也将赐以上等丝绸。今你等即将归去,再来时,如系奉大君主之命,朕亟盼携带大君主之国书,届时朕也将报以国书……朕即命以上宾之礼接待来使。朕今不便遣使访贵大君主,因路途遥远,且语言不通。朕今致致书大君主,并向贵大君主致意,一旦朕之使者有路可去贵大君主处,朕当遣使前往……”

虽然这份万历皇帝的书信直到几十年后的1657年,才由居住在远东西伯利亚名城托博尔斯克的一位中国人人给翻译出来,这时距离这封国书的签写日期,已经过了近40年,但是它本身所折射出来的东西方交流的火花,却不应该被忽视。

在这封信中,大明万历皇帝把俄罗斯看作是一个遥远的大国,互相尊重,互相平等,并且欢迎开展贸易往来,而不是以后来满清那种闭关锁国,时刻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傲慢来对待西方国家。

此时的俄罗斯羽翼未丰,说话办事还算比较守规矩,懂得一些礼貌,到中国来的出发点也只是打算与中国开展商业贸易,并没有殖民目的。

可惜,就在西欧殖*义者挤破脑袋,争相把刺刀伸进亚洲,疯狂进行殖民掠夺和商业贸易,以获取高额利润时,东亚各国,如日本、缅甸等国依旧关上大门,昏昏欲睡。

中国也不例外,虽然欧洲的那些海洋国家为了争夺前往中国、印度这些海上贸易线路而打的头破血流的时候,明朝的爱国愤青正在强烈批判郑和大航海这一典型的政绩工程。批判的结果,就是大明朝彻底背对海洋,放弃了倾尽举国之力,连续7次冒着风雨波涛好不容易才踏勘出来,获得在东海、南海、西海的海洋控制权,把自己彻底变成了一只将头埋进沙丘里的肥胖的鸵鸟。

虽然明朝政府顽固的抗拒着全球化浪潮,但是东西方的交流却仍然不可阻挡的越来越频繁。全球化为西欧各国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在客观上为中国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好处。这其中最为显眼的就是玉米、马铃薯、烟草、辣椒等作物流传进了中国。

这几样东西其实本来是美洲的特产,欧洲以前也没有这些物种,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后,当地土著栽植的这几样作物迅速通过欧洲探险家流传到了欧洲,然后再随着殖民和贸易活动,到达了遥远的中国。

烟草我不想说了,没有啥突出作用,但是玉米和马铃薯却几乎是一场空前的革命,这两样成熟期短,适合在贫瘠土地上生长的高产作物,极大的解决了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并且从南到北,覆盖了从海南岛到黑龙江的整个中国大地。直到现在,爱吃玉米的我偶尔在啃那种煮熟的玉米棒子时,都为这种远涉重洋,来到中国的迁徙者感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