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一、如其仁!如其仁!
作者:三才童子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930

二一一、

1、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2、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我觉得孔子很可爱,前文提及,有人说管仲好话的时候,孔子就专找管仲的茬儿。这儿,有人说管仲的不是的时候,孔子又专找管仲的优点。

我估计,孔子挖苦管仲的时候,可能是年轻少壮之时,要求完美,喜欢挑毛病。帮管仲说话的时候,可能已经老了,宽容了。

要不就是跟我们上网一样,总是要较着劲,得高扬板儿砖的旗帜,不然都不好意思上网。

在这儿,只斟究几个小问题。

第一个问题:如其仁!如其仁!

朱熹的观点是:如其仁,言谁如其仁者,又再言以深许之。盖管仲虽未得为仁人,而其利泽及人,则有仁之功矣。

十三经论语注疏的观点,采用的是孔子后人的观点:谁如管仲之仁!

两者的观点是一样的,即 如其仁?如其仁?疑问语气。(手机阅读本章节请登陆 wap.shouda8.com)意思是,哪个有管仲那个水平嘛?如,及得上、比得上。

我们来看今人的观点,国学网:这就是他的仁德。

即,如,解释成 如此。

他们谁懵对了?

路说:齐桓公把他的哥哥杀了,哥哥两个得力干将召忽和管仲采取的是什么态度呢?召忽自杀殉主,而管仲苟且偷生,反过来跟了齐桓公,这不叫仁吧。

孔子在这儿,为什么要替管仲说话,有一个很特殊的原因,就是子路是一个顶牛的人,经常顶老师的牛。子贡是孔门弟子中最有世俗能力的人,干啥啥成,特别喜欢和孔子搬嘴巴劲,就是口才最好,几乎是你往东、我偏往西的架势,我估计是为了打发时间,争论着好玩儿。所以,孔子的本意也许并不是刻意要维护管仲,而是和徒弟们绕口才、较劲。

就是说,两个徒弟都有点捣蛋,经常出一些问题,来为难老师。

孔子针对子路的发问:齐桓公能够多次会盟诸侯,靠的不是武力召集,而是管仲的才干。如其仁,如其仁。

对于四川人来说,如就是像。即 像仁、像仁。

像,是肯定语气,即 是。

这样子,语感和语法都与其完美契合了。

我不止一次说过,孔子如果不是四川人,那只有一个证明,就是春秋时期的普通话,与当今的四川话,无论读音还是表达习惯,都极其相似。

第二个问题,就是子贡的问题,和子路的发问差不离儿。

我又想起我的少年恩怨来了,对于这句话的解释,我们那时候的教材和现在的说法是一样的,我全文复制中学语文在线的解释:

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呀。”

对于我们四川同学来说,这个解释就根本过不了关。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微,我解释成 不是 。

没给分。

为毛不给我分?

你解释错了,应该是 没有。

喂,sir,微通无,无 表否定,要么是没,要么是不,凭啥子 我解释成 不是,不给分?

你没得“如果”。

我想就是北京人,不加“如果”,一样是通顺的。即:不是管仲,你我几个早成亡国奴了,披头散发、都左撇子。那点不对头?反而加了“如果”,才是累赘,反倒应该不给分。

你那么行呢?啷个不写本书出来,让我们大家也来读一读??

全班的同学都笑起来了,特别是成绩好的那几个,帮老师撑场子呗。

于是,我暗自就发了一个狠,我此生 活着的一个目的,就是要以糟蹋笨人为乐。

在此,再次感谢比尔•盖茨,不是你,我不可能有这样的平台。

请问,我没加“如果”,我以上的这句话是不是病句?嗯

谅,信也。――《说文》,这个信,是谅的本义,即诚实、老实。

所以,“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最准确的解释:哪能像村夫民妇那么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