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直性子难得糊涂
作者:韬文略武      更新:2019-08-01 16:44      字数:1981

在周亚夫离开京城半月之后,袁盎回来了。他任陇西都尉期间,对士兵们非常仁慈,爱护有加,士兵们都为他舍身效命,不久升为齐国国相,屁股还没有坐热,又奉旨转任吴王刘濞的国相。

在各诸侯国中,吴王刘濞是一个在位时间最长、实力最强的诸侯王,因为他的太子刘贤与太子刘启下棋时被砸死而耿耿于怀,素怀反叛之心,经常骄横欺主,给他这样的诸侯当国相,那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

尽管袁盎为人耿介,素有“国士无双”的美誉,尽管他素有忠君报国的思想,但亲人听说他前去吴国担任刘濞的国相,一个个替他捏一把汗,尤其他的侄子袁种,更是替他担心。

甭看袁种是晚辈,却工于心计,他十分熟悉吴王刘濞骄横和残忍的性格,十分熟悉刘濞与朝廷之间的积怨,特别是刘濞与太子刘启不共戴天的杀子仇恨,那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事情。如今朝廷派他的叔父袁盎担任这个角色,等于把叔父袁盎放到火炉上去烤,要多难受有多难受。

为此,袁种与叔父袁盎之间进行一次深层次的谈话:“叔,听说你即将赴任吴国国相?”

袁盎脸色平静,淡淡地说:“刚刚接到圣旨。”

“吴王的性格你不是不了解,享国日久,倚老卖老,骄横跋扈,尾大不掉。”袁种一看叔父脸色从容,眼中顿时充满焦虑的神色。

“你说的这一切,我何尝不知呢!说心里话,我也不愿意接这个烫手山芋,但皇命难违呀。”袁盎摇着头,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

袁种进一步为他剖析刘濞的性格:“以叔父刚直不阿的性格,必然看不惯他的所作所为,必然依法纠治,但你这样做,必然触怒他,他不上书弹劾你,就会派刺客暗中挟剑杀害你。”

“为了皇上,为了朝廷,即使我把七尺之躯丢在吴国的国都广陵,也在所不惜。”

“这又有什么价值呢?又有谁理解你的一片赤诚忠心呢?到时候白白丢了性命,徒惹世人讥讽嘲笑而已。”袁种并不认同叔父的说法,禁不住哈哈大笑,进而揶揄他:“这么多年了,叔父你受的挫折还少吗?即使像皇帝那样仁贤宽厚的国君,尚且不能容你三番五次的直谏,更何况锱铢必较的吴王刘濞!”

袁盎受了一顿奚落,脸色涨得通红,有些气恼地说:“别光耻笑我,有何妙策,不妨直言。”

袁种胸有城府,不慌不忙地说:“以我之见,最好不闻不问,明哲保身。”

“明哲保身?”袁盎咂着嘴,仔细品味侄子所说的话,慢慢地扬起两道浓眉说:“这个法子不错。”随后又摇摇头,紧皱眉头说:“让我不闻不问,岂不是失职渎职!这不符合我的性格。”

袁种看着执拗的叔父,感到又好气,又好笑:“貌似什么都不管,其实紧紧围绕一个主题,那就是劝导吴王不要造反,叔父就算尽到责任,如果换成一般人,很难完成这个使命。”

“你这是抓大放小。”听了侄子袁种所献的妙计,袁盎恍然大悟,笑呵呵说:“从保护自己的角度看,这无疑是上上策。”

“这就对了。”袁种会意而笑:“南方地势卑湿,乐得借酒消遣,既可除病,又可免灾,可谓一举多得!”

“甚好。”

几天后,袁盎告别皇上,告别朋友(当然包括张释之),告别亲人,千里迢迢来到广陵,拜见吴王刘濞。

“孤早听说袁公宅心仁厚,为人耿介。”袁盎在朝野名气很大,刘濞当然有所耳闻,对他比较尊重,比较客气:“从今往后,你在吴国会受到礼遇。”

“谢大王。”袁盎同样抱有给刘濞处好关系的强烈愿望:“臣一定竭力辅助大王,把吴国治理得花团锦簇。”

初次见面,彼此印象不错,这是以后共事的基础。在此后的岁月里,袁盎按照侄子袁种给他出的主意,饮酒混日,不管事务,以图自保。

吴王刘濞虽然生性残忍,但遇到一位对自己事事顺从的国相,格外放心,平时对袁盎厚待有加,隔三差五送给他一部分钱币和财物,袁盎也没有拒绝,欣然接受。

尽管袁盎表面浑浑噩噩,但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在平时与刘濞交谈中,盛赞皇上的恩德:“当今皇上仁慈宽厚,对各诸侯国不薄,尤其对大王,赐予几杖,终生免朝,十分难得。”

“正像你说的那样,皇上待人宽厚,孤深有同感。”不论是对诸侯,还是对大臣对百姓,刘恒博大的胸怀、宽厚的仁慈得到全国臣民的公认和拥戴,即使野心勃勃的刘濞,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说到这里,刘濞忽然触动心思,愤愤然说:“只是太子刘启性情刻薄寡恩,与孤有杀子之仇,这是孤一生心中的遗恨。”

袁盎知道这是刘濞越不过的一个坎,便排解说:“太子那时候还是一个十几岁不懂事的孩子,只不过是一时失手而已。”

“一提到这件事,孤便想与朝廷说一个长短,比一个高低。”

袁盎劝刘濞安守臣道:“吴国虽然富甲一方,但论国力人力,尚不足以与朝廷相抗衡,更何况为臣之道在于坚守臣节,岂可做叛逆之臣,留千古骂名!”

“袁公所言极是,孤完全听从。”经袁盎这么一说,刘濞那颗本来躁动不安、蠢蠢欲动的心顿时冷却下来。

能把刘濞劝说得勉抑雄心,安分守己,蹉跎度日,不起兵造反,这应该是袁盎最大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