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法学 佛学
作者:三个王爷      更新:2019-08-03 19:25      字数:2959

第三十三章法学佛学

“前几日世子可曾找你前来谈话?”

“却曾找过,前几日正巧我去世子别院讲学,世子向我询问了大师所说的武林之事,向在下征求意见。”

“你都说了?”

“自然是各中利弊,逐个分析,知无不言。怎么,大师觉得在下不应该说?”张老见法师眉头皱了皱,不以为意又继续说道,“世子自小才智过人,四书五经无一不通,兵法谋略远胜常人,大师觉得他是容易被人糊弄的?或许一开始世子并不太清楚武林中的诸多矛盾,被大师暂时糊弄过去,但只要回去细细想想马上就能明白其中的不妥,他来请教于我,可如果我也不对他明说,大师觉得世子会如何想我们二人,是觉得我们二人无能,失了谋臣的职责,还是会觉得我们二人刻意隐瞒有不轨企图。若是是对我二人起了防备,那大师觉得对你以后行事会有什么后果?”

法师听到此处突然愣了一下,而后恍然大悟,双手合十对其鞠躬道。“先生所言极是,到是再下失策了,竟没有想到这一层,险些误了大事。”

“无妨,大师以后记住便可,这种事可一不可二,一次可以是失误,第二次就说不过去了。”法师听完此言又向其鞠一躬以示感谢。

“不过法师倒是第一次来我这府中吧?”

“不错,你我虽相交多年,但由于多年来平时一直在外为世子奔波,极少逗留在中都,少有几次留在中都也是在世子别院中相见,那几次交谈令贫僧对先生的法学造诣极为佩服,贫僧自幼学习佛法,无奈却对佛法多有不解,一直想与先生交流法学,以解心中疑惑,可惜一直没有机会,如今终于回到中都,又恰逢陛下大寿,好长一段时间都不会离开,趁此时间贫僧正好不请自来。”法师也不隐瞒,直接将此行的目的说出,看来对此行已是渴望已久。

“大师过誉了,大师可是这中都的红人,佛学造诣何其高深,多少达官显贵希望请大师过府讲学,怎会对佛法有不解之处?还要与在下这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交流,实在是折煞在下了。”张端曦听闻此话倒并未高兴,反而一年拉苦道。要说这张端曦虽然是法学大贤,但现如今法家衰落,他虽有些名气但也只是在少数人的圈子才被人知晓,而且法学又不为现如今的达官显贵所接受,一直受到多方打压,而反观这位缘灭大师,自小乃是一位苦行僧人,脚步遍及天下各国,而宗教思想便于麻痹百姓,更是得到朝廷的大力推行,故而其自进入王府以来,就在朝廷权贵中名声大噪,无数权贵人家请其过期讲学。可以说这二人的名声简直是天壤之别,故而张端曦听法师说其对佛学多有不解,希望与其交流法学以求互补,自然是大大不解,觉得其是在戏弄自己。

“先生莫要奇怪,还请先生听听贫僧细细说来。以前你我二人在世子别院之中也多有交谈,贫僧曾向先生寻求救世之法。”

“不错,法师当时确实向在下询问过此事,当时我还奇怪,大师身为佛门高僧,本以宣扬佛法为己任,没想到竟会对解救天下黎明百姓之事如此上心,大师说对佛学多有不解,可是因为此事?”

“不错,却是因为此事。先生应当知道,自有史记载以来,这世上的绝大多数人都是贫苦百姓,他们终年劳作,苦不堪言,到收获之时,却要将绝大多数收获上交地主乡绅,自己只能留下勉强糊口的份额,而那些地主乡绅,不事劳动,却能坐享其成,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这是什么道理?贫僧苦思多年终于有了一些感悟。”

“大师所说确实是千古难解的难题,达官显贵掌控天下财富,人心不足蛇吞象,自然觉得越多越好,因此压榨底层百姓越来越厉害,皇权也看出其中的弊端,虽然制定各种法律对他们加以制约,但也只能制约一时,一旦压榨过分令百姓无法生存,他们便揭竿而起,彻底推翻这个朝廷,不过等他们坐拥天下又会重新重复上述的行动,压榨那些曾经同样是贫苦百姓的同胞,俨然忘记自己也曾是被压榨的对象。”

“先生果然是大贤,一眼便看出其中的根本所在。这天下虽然诸国并立,宋金之间互相讨伐,但究其根本只是这些各国权贵之间的互相讨伐,胜了便有这些权贵掠夺财富,平民百姓哪能分得毫厘,但若输了,割地赔款最终分担到这些平民百姓身上,反而是这些达官显贵并未受到分毫伤害,当真是岂有此理。贫僧自幼做一苦行僧人,游历诸国,见惯了这等不平之事,却也无可奈何,世人总说佛法无边,但贫僧阅尽佛经,去也并未找到解决之道。”

“佛教道教皆为宗教,而宗教,说句大师不爱听的,只不过是统治者麻痹底层的工具,佛教劝人忍耐,多做善事,死后才会往生西方极乐,来世才能不再受苦难。可这死后的事,又哪里有人知道,来生之事又哪有人见过,佛教盛行接近千年,有多少贫苦百姓信奉佛陀,可这么多年过去了,为何这天下仍然有如此多的贫苦百姓,他们都轮回到哪里去了?所谓轮回不过是这些秃驴打嘴炮而已。”张端曦说完此话觉得略有不妥,赶紧看了看大师,不过似乎法师并未觉得在意,见此他才继续说道,“宗教只会教人安于被压榨被统治,唯独不会教人去反抗,宗教终究无法救世啊。”

“先生所言正和贫僧之义。”缘灭法师听完竟也不恼,反而大加赞同,也不知是何想法。“这就是宗教与诸子百家的区别,百家学说讲究改造世界,让天下百姓活得更好,而宗教却只是让人改造自己安于现状。所以若想救世便不能依靠宗教,而要依靠百家学说。”说罢便看向张端曦笑了笑。

张端曦被他这一笑着实吓了一跳,也不知这法师心里是何想法,故儿赶紧问道,“大师何意还请详细说来?”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世人便觉得天下只有儒学还在,其他各家学说已经消亡,但贫僧却不这样认为,比如说法家,还有张先生这样的大贤在世,比如墨家,还有那些侠义之士,继承他的思想,再比如道家,如今已经发展为宗教,还有其他等等过于弱小就不再一一说明。但为何除了儒家这些诸子百家学说都渐渐没落,先生可是为何。”

“诸子百家,各有所长,但天下以农为本,农人相互婚配,形成以血脉为纽带的宗族,权力集中在家族族长手中,最终形成至高无上的皇权。这样的社会环境自然讲究血脉亲情,权力至上。而儒家最适合这种社会关系,儒家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军父至高无上,权力不受制约,不重对错而重视远疏近亲,利于农人团结起来抵御外部侵犯。这样的学说必然受皇权喜爱,受到推崇,数百年来互相磨合,互相改造,才形成今天皇权独大的局面。而其他学说却做不到,就说法家,法家重刑罚讲规则,赏对罚错。但一来法家多酷吏,稍微犯错并予以重罚,自然而然得罪了无数人,这其中不仅包括当朝权贵,更有无数底层百姓,他们对法家不是敬畏而是恐惧,如此自然失道寡助。二来妄图以规则约束上位者,自然不受皇权的待见。除了在王朝建立初期,为了激励底层奋勇搏杀建立军功,严肃军纪,才会重视法家,但一旦新的王朝稳固,新兴的权贵开始把持重要官职,不再给平民百姓出人头地的机会,希望他们生生世世成为他们奴役的对象。自然又开始崇尚儒家,打压法家。可以说法家的衰落几乎不可避免,我这些年来在中都四处讲学,早就已经绝望,若非遇到世子恐怕早就打道回府。”说完这位张老先生摇头叹息了一声,看来对这些年的讲学生涯并不满意。

缘灭法师见此微微一笑道,似乎早有预料,“先生果然高论,正合贫僧之意,儒法之争,法家败于无法与实际结合,既得不到上层的赏识,又不受底层的欢迎,空有一番理想,最终让儒家得了先机。但贫僧以为法家并未完全输掉,尚有翻盘的机会。”

“哦,”张端曦听大师之言惊呼了一声,“还请大师赐教,”